规模效应又称规模经济,即因规模增大带来的经济效益提高。规模效应虽然可以带来高额的利润,但它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因为规模越大,其固定成本越大,当受到市场和政策冲击的时候,其损失也就会越大。
以保罗·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进行了透彻的研究之后,把这种通过大规模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系统地归纳为规模经济,它反映的是生产者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加,其平均成本会不断降低这一现象。英国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是这样解释的:规模经济又称为“大规模生产的节约”,是指工厂或企业的规模与其生产的产品最低成本之间的关系。用西方经济学的语言描述规模经济就是规模的“收益递增现象”。
有一天小李去逛街,发现一家小铺子里卖手工制作的茶杯,非常古朴漂亮,但是要价不菲。为了能推销出去,老板扳着手指给小李算成本,原料多少钱,烧制的燃料又是多少,运输、库存、人工等一大堆成本,听得小李云里雾里。但是老板最后一句话小李倒是记住了,他苦笑着往远处一指:“成本降不下来——谁争得过他们啊!”远处是厂房林立的工业区,每天有不计其数的茶杯从里面一车一车地发出来。
为什么本钱不多的小店拼不过大工厂呢?道理很简单,大工厂产业大,成本低,效率高,自然占了绝对优势。如果大工厂是一头大象,小作坊只能是匍匐在它脚下的小老鼠,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通俗地讲,假如一个厂家的生产扩大了一倍,而需要增加的成本低于一倍,那么我们就说这家公司的生产存在着“规模经济”,反之就是“规模不经济”。这里的“经济”是节约、提高效益的意思,它所修饰的“规模”一般指的是生产能力或者生产批量。当我们说“规模经济”时,实际上说的是生产能力强,提高了效率,节省成本。
从层次上划分,规模经济分为规模的内部经济性和外部经济性。
规模内部经济是指某一经济实体在规模变化时由自己内部所引起的收益增加。我们知道生产商品是需要成本的,一些固定成本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变化不大,例如厂房设施、经营管理费用等,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分摊到单位产品上的这些固定成本就相应减少了。在交易规模上,因为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交易比多次的小规模交易要节省时间,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也随之降低。另外,仓储也是要花费成本的,如果产品在出售前集中存放,会因存放数量大而使单位储藏成本减少。最后我们来看大规模生产的运作情况,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厂家就有条件使用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实际生产中,有些设备只有在较大的生产规模下才可以使用。而随着产量的增加,专业化分工也成为必要。从动态的角度看,这种大规模生产使分工更加细化、专业化,从而产生新技术、新设施,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规模外部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生产部门)规模变化而使个别经济实体的收益增加。也就是说外部的经济性主要来源于企业规模扩大后,企业设备和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市场环境改善,能产出比分散生产经营更高的效益,并且使企业更具有挑战性。
例如,企业所在行业的市场规模、生产的资源条件、产品消费者的分布、熟练工人的招募来源等。此时,经济性来自企业对自身所处环境的利用和改造。比如扩大企业规模,将生产相同产品的生产线或工厂合并为一个企业,从而形成经营规模的扩张。或者增加合作对象,彼此密切配合,对资源和其他生产要素做进一步分配的协调,提高利用率,并协商共同利用公共设施等。
因此,一个扩大了规模和产能的企业,就像一头翩翩起舞的大象,以不可抵挡的气势占据了整个舞台,谁都不得不为它的舞步让路。那么,是不是就此找到了称霸天下的利器?想要做大做强,只要不断地扩大规模就可以了?其实也不尽然,古人曾说“过犹不及”,当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反而会出现规模不经济。主要原因是规模过于庞大,造成管理上的低效率,信息传递的成本增加,容易滋生官僚主义等。
任何事都有一个限度,扩土开疆固然是意气风发的豪举,但也必然有它的极限所在。我们一定要审时度势,保持大象优美而坚定的舞步,不要盲目扩张,最后落入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