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累托最优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一百年前提出的,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帕累托最先考察了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产品的最优分配问题。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设有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帕累托最优可以说是一种社会资源配置中的理想境界,尤其是在福利经济学中,利益各方都会非常满意。道理很简单,我们都知道“助人为乐”、不能“损人利己”,但是作为理性的经济人,这些并不是最理想的状态,“利己不损人”、甚至“利己利人”才是最好的结果。资源配置未达到帕累托最优,意味着总有一些人还可以进一步改善自己的处境且不会使其他人受损。也就是说在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的时候,社会福利总量肯定还可以上升,此时如果通过一种恰当的分配或补偿方法,就可以公平地改善,这种改善被称为“帕累托改进”。当再也没有改善空间的时候,就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的状态。
比如,人们去足球场观看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足球场按设计能坐5000人。假如在比赛开场前,观众来了4900人,那么,足球场此时还没有处在“帕累托最优”的状态,因为如果再进入100名球迷,观众也可以看比赛,这个增加球迷的过程就是“帕累托改进”。但是如果已经坐满了5000人,如果再进入100名甚至更多的球迷,这些新增加的球迷可能会因为看到球赛而使“自己的处境变好”,但对于那原有的5000名观众来说,处境却会变差,原因很简单,超过规定人数,安全就受到影响了。这样的情况也同样适用于长途汽车。在没有满员的情况下,可以再上乘客,以达到“帕累托最优”,但是满员后再超载,全体乘客的安全就会受到影响。
按照艾伦·布坎南的概括,帕累托最优的最宽泛的表述是“一个给定的体系的某一状态是帕累托佳态,而且仅当该体系没有一种可行的可供选择的状态能令至少一个人境况变好而不令别人情况变坏。一种状态即是S1,相对于另一种状态即S2的帕累托状态,而且仅当至少有一个人在S1中的状况好于在S2中的状况,而无人在S1中的状况劣于S2中的状况。”这就意味着这时的生产资源的配置已经使社会经济福利达到极大值。当一种资源配置的状况不再可能进行“帕累托改进”时,就是一种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状况。
我们应该尽量运用帕累托改进的原理来实现双赢。例如,帕累托改进理论在解决区域旅游协作中各种资源的分配,提高区域旅游的整体效益上就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比如东盟国家的旅游资源相当丰富,我国与之长久以来保持着友好的合作关系,东盟10+1框架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与发展更进一步推动两者的旅游业发展。中国-东盟旅游合作还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等,所以双方的合作机制和效益还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这就要求我们进行帕累托改进。
帕累托最优也可以运用在人力资源方面。所谓人力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通俗地讲,就是组织中人尽其才,每个人都在自己最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最大的作用。一般来说,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要高于物质资本的收益率。重视和加强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人力素质,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民收入。我们可以采取措施,促进人力资源配置在结构、数量及质量上的转变,达到人力资源总体效用的提高。
从某种意义上说,帕累托最优既可以是一个客观标准,也能够看成一个形而上学的标准,因为它凌驾于经济运行及人的经济活动之上,不管我们的经济体系如何运行,价值取向如何不同,它总是存在着,近似于一种“绝对理念”。在整个经济学发展史上,“帕累托最优”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它彰显着自由平等的精神,包含着公平公正的道德诉求以及对优劣进行评价的效率标准。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人都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损害他人,最终将实现社会的充分富裕。由此看来,帕累托最优的确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