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悖论”也称为“节约悖论”、“节约反论”、“节约的矛盾”,是凯恩斯最早提出的一种理论。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
在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节俭悖论让很多经济学家倍感困惑。节俭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如果一个家庭能够勤俭,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不断增加储蓄,那么这个家庭的生活会非常富足。但是,根据凯恩斯的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节俭对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却并没有什么好处。
有一个古老的故事:有一个蜂窝,里面的每只蜜蜂从出生开始就很爱挥霍,但是一直以来都很繁荣兴隆。直到有一天,蜂王突然下达命令,要求全体蜜蜂改过自新,开始节约。蜜蜂们逐渐改变了原来的生活方式,厉行节约。但是出乎蜂王的意外,整个蜂群迅速衰败下去,往日兴旺的景象一去不复返。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从小都受到教育说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利于我们用有限的资源来创造更多的财富,但是为什么蜂群挥霍反而比节约更有利于发展呢?这就涉及“节俭悖论”这个经济理论。
事实上,这里蕴含着一个尖锐的矛盾:如果要求公众节俭,增加储蓄,往往会导致社会收入的减少。因为收入通常有两种用途:消费与储蓄。消费与储蓄是呈反方向变动的,即如果增加消费,储蓄就会减少;如果减少消费,储蓄就会增加。因此储蓄同国民收入呈反方向变动,储蓄增加国民收入就会相应减少,储蓄减少国民收入就会增加。根据这种理论,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引起国民收入增加,促进经济繁荣;反之,就会导致经济萧条。
为什么传统的美德却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障碍呢?
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明确一些道理。
一是我们必须牢记,在经济学中有时1+1不一定等于2。也就是说,对个人有利的事情并不一定就对全体有益。局部的现象扩展到整体的时候并不一定是单纯的范围扩大,有时甚至会因为质变而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节俭悖论正是如此,个人的积累固然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但是扩大到整个社会时,仿佛是将奔腾的水流被一段段地拦截、限流,原本活跃的市场逐渐失去了运行的动力和实力,变成一滩静止的死水。
二是节俭悖论并不是时刻都存在的。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生产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社会的生产力达不到其潜在的水平,也就是说,没有达到生产力的上限,没有产出最大数量,如果居民此时仍然坚持不花钱只存钱,那么生产就会越发减少,此时节俭悖论便出现了。悖论存在的前提是经济处于萧条或者没有达到生产上限的阶段。要解决节俭悖论这一问题,要综合分析一国经济是否处于萧条阶段或经济低潮时期。在传统社会中,我们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因此,我们把国民产品用于当前消费得越多,可用于资本形成的产品就会越少。假定产出总是处在其潜在水平,那么传统的节俭理论从个人和社会角度来说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节俭悖论的产生是有特定条件的,只有在存在着大量闲置的资源,商品供过于求,社会需求不足等情况下才会出现这类现象。如果是在某些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比如油荒、电荒,节约给我们带来的更多是好处,不会产生悖论。
明白了上边所说的道理,我们要做的其实很简单——多消费。凯恩斯认为需求增加引起的GDP增长一定高于需求本身的量,这正是消费能够带动经济增长的原因。我们知道,经济的链条是环环相扣的,一种需求的增长往往带动的是自身及周边相关产业的增长。
目前我国的经济还远远没有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也就是说我国的生产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最可靠的力量始终是国内需求,因此扩大内需是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措施。例如我国不平衡的经济结构需要进行产业和区域的调整,城乡基础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改善,企业面临着大量的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可以带动大规模的需求。为此,国家出台很多政策措施,如减轻农民负担,增强城镇保障系统,增加就业和再就业的机会,提高低收入人口的收入,开发新的消费热点等,来消除妨碍消费和投资的因素,拉动内需,增加总需求,保证经济高速增长。
一方面,我们不能一味地节俭,应该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进行适当的消费,这样对自身和社会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均资源很少的国家,我们不能盲目选择奢侈的生活方式,所以应该有选择性地节约。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刺激国内消费是必需的,因为只有增加消费量,才能真正拉动经济的增长。但是,无论如何,消费都应该控制在自己的经济能力和经济条件的范围内,不能盲目消费,甚至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