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人们将大卫·李嘉图对国际贸易模式的研究看做比较优势理论的起点。
李嘉图认为:
比较优势就是不同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差异,一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出口在生产率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在生产率方面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生产总量,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比较优势的研究最早追溯至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或绝对成本论。该理论认为每个国家均有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优势,若各国都按照其绝对的优势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彼此交换产品,可以有效地利用各自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贸易各国的物质财富和社会福利。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低层次自然财富差异的国际分工。亚当·斯密虽然证明了贸易对参与国双方都有利,但其前提是贸易国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世界其他国家,这无法解释当时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发生的大量双向贸易。这一难题最终由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给出了合理解释。他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而不是绝对差别。换句话说,权衡两利时取其重,权衡两弊时取其轻。
在“田忌赛马”的故事也反映了比较优势的原理。
田忌用完全没有优势的下马对齐王有完全优势的上马,再用有相对比较有优势的上马和中马分别对齐王的中马和下马,结果稳稳地赢了比赛。
引申到两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不会在任何产品上都相等。有些行业强国的优势相对大很多,有些则只是比弱国领先几年而已。如果强国因为在每一行都具有绝对优势,而全部由自己来生产,那么势必忙得不亦乐乎,精力和时间都顾不过来了。
因此,相对优势理论就要求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选择自己最大优势的产业,集中力量生产这种优势较大的产品,而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只要找出自己各行业中相对劣势较小的一种,集中力量生产这种劣势较小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产品,这样一来就降低了彼此的机会成本,各自获益。
假设第一次准备贸易的国家只有A和B。A国地处内陆,森林资源充沛,盛产木材。B国临海,渔业发达。A国愿意出口木材,B国则愿意出口海鲜。这时,A国购买B国出口的海鲜肯定比自己长途跋涉去海边捕捞的成本要低,B国购买A国的木材自然也比自己临时种植树木要方便快捷低成本。AB两国之间的贸易就达成了,并且双方都得到了好处。这是因为A国在林业方面相对于B国具有比较优势,而在渔业方面比较劣势;B国在渔业上相对于A国也具有比较优势,在林业方面比较劣势。所以AB两国就相当于在林业和渔业中做出了分工,各自做自己擅长的产业,再用“两利取其重,两害取其轻”的原则进行贸易,两国都从中取得了利益。
相对优势理论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国际贸易。它其实也是一种非常明智的协调原则,一个各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应该事必躬亲处处抢占地盘,而应该致力于降低自己的机会成本,将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自己最具有相对优势的方面。反之那些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可以从中看到强国兴邦的方法,懂得再强大的国家也有其局限性,他们势必要和自己合作,只要找出自己的相对优势,那么必然可以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比较优势理论告诉我们,面对一个在各方面都非常强大的国家或个人,最聪明的做法不是四面出击,处处都要表现出强势,而是将有限的时间、精力以及资源用在自己最擅长的地方。反之,一个在各个方面都处于相对弱势的个人或国家也大可不必怨天尤人。要知道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所占用的资源也是有限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占据所有领域,一定会给别人留出介入的空间。只要你找到适合自己的空间,一样可以做到最好。
比较优势理论的精髓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