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是一个最基本的假设,是指假定人都充满理性,都是自利的,当面对两种以上的解决方案时,人们都会理性地选择对于自己最为有利的一种方案。亚当·斯密认为:“人只要做理性经济人就可以了,如此一来,他就好像被一只无形之手引领,在不自觉中对社会的改进尽力而为。在一般情形下,一个人为求私利而无心对社会做出贡献,其对社会的贡献远比有意图做出得大。”
“理性经济人”理论源自古典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中从“利己性”的角度出发,对形形色色的人进行了高度地抽象和简化得出这一假设。就像在牛顿力学原理中假设时空是绝对的,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铁球下坠的实验时假设空气阻力是忽略不计的一样,所有的理论都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成立的,脱离了这个假设条件,真理也有可能变成谬误。所以在经济学假设中,每个经济人并不需要考虑太多周围的因素,只要抓住“利己”这一点就行了。因此不会有人因为一时心血来潮买了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或者因为性格问题错过唾手可得的经济利益,也不会有人慷慨地把自己的赚钱机会拱手让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想做到“理性”这点,我们就必须有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什么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呢?简单说来,这种思维方式就是时刻明白任何收益都是有成本的,必须在各种选择中做出取舍,并选出对自己效用最大的那一种。但是这种思维方式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因为每个人的喜好不同,所以各种物品对每个人的效用是不同的。
就好比甲乙两人都用10元钱买水果,甲爱吃苹果,他就愿意花10元钱买苹果吃而不买香蕉,因为苹果比香蕉带给他的效用大。但是在爱吃香蕉的乙看来,花10元钱买苹果带给他的满足感远不如买香蕉,所以乙就选择买香蕉,而放弃苹果带来的效用。这就是甲和乙两个个体的理性选择。
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类似的问题,但是很少有人会把每天都做的小事与经济学联系起来,而实际上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在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了。生活中的选择往往不是“非A即B”那样简单。
比如怎样去单位上班这件事。上班的方式有步行、骑车、开车、坐公交几种方案,人们根据各自不同的条件来决定哪种方案是最优。假设因为开支不允许,开车这一项被否决了,那么剩下的三个选项还是受到很多不同条件制约的,例如个人的职业,单位和家的距离,今天是什么天气,路上是否堵车,时间是否充裕等。了解经济学的分析方式,就可以把各种条件的权重进行比较研究,最终根据不同的情形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对于每天忙碌谋生的人来说,无论是时间还是收入都是有限的,必须想尽办法用这点有限的资金为自己买到最好、最合适或者最多的东西,这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如果你是这样进行思考的,那么我可以称你为理性经济人。
下面先来做一个测试,假如你打算花50块钱去看一场电影,结果在路上不小心把身份证弄丢了,重办身份证也需要50块钱,你还会去买票看电影吗?可能你会觉得这问题问得真奇怪,这两件事明明没什么关系,丢了身份证碍着我看电影什么事呢,无非就是心情受点影响。但是我们把情况稍微做一下变动,假如你打算花50块钱去看一场电影,结果买了票后不小心把电影票弄丢了,你还会去再买一张电影票吗?怎么样,答案有变化吗?以上两种情况,结果都是损失了50元钱,但是我们心里趋向的选择为什么会不同呢?
我们的心理感觉告诉我们,买电影票和重办身份证是两码事,但是买电影票和重买电影票就不同了,那等于花了双倍的钱去看电影,当然不划算了。但是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中,这两种选择是没有本质区别的。
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凯恩斯曾提出一个“博傻理论”,就是当一个东西的价格涨势正猛时,总有人会奋不顾身地以高价买下来,因为他相信会有一个更大的“傻瓜”花更高的价钱再把这个东西买走。“博傻理论”里的投机行为是在等待更大的“傻瓜”,只要自己不是最“傻”的一个,那么自己就是有利可图的。炒股、炒楼等行为都可以用“博傻理论”来解释。在反复无常的金融市场中,这种非理性的思维已经让很多人大受其害。
综上所述,“理性经济人”是一种抽象的工具,是一种生活的思维方式,并非教人自私自利。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里写道:“个人决不应当把自己看得比其他任何人更为重要,以致为了私利而伤害或损害他人,即使前者的利益可能比后者的伤害或损害大得多。”其实也可以这么看,你这种不择手段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的行为,使得他人无法实现其自身的最大利益,因此你将受到他们的反对和攻击——还是“理性经济人”在指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