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
节俭悖论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经济理论,也称为“节约悖论”、“节约反论”、“节约的矛盾”。根据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就被称为节俭悖论。
举例说明
有这样一个古老的故事,有一窝蜜蜂,它们整天大吃大喝,过着奢华的生活,但一直都很繁荣兴旺。直到有一天,来了一位智者,教导它们说:“你们不能这么挥霍浪费,应当厉行节约。”蜂王听了智者的话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迅速贯彻落实,要求整个蜂群节约过活。蜜蜂们接到指令后个个争当节约的模范。但结果出乎预料,整个蜂群很快就衰败下去,从此一蹶不振。
为什么会这样呢?节俭悖论已经给了我们的答案:从理论上讲,节俭可以积累个人的财富,如果某个人勤俭持家,不浪费,增加储蓄,往往可以致富。但节俭悖论告诉我们,节俭对于经济增长没有好处,公众节俭,消费降低,增加储蓄,往往会导致社会收入的减少。
学习启示
美国在发生“9·11 事件”后,人们曾一度陷入悲痛之中,不再轻易投资与消费,他们将收入都用于储蓄,以此来防患于未然。此种保守消费心态的蔓延,让美国经济持续疲软。因此,一些美国知名企业家联合起来投资股票市场,率先消费,同时呼吁人们松开钱袋,加大消费与投资,以此来拯救美国的经济,这才让美国的经济渐渐恢复正常。
众所周知,节俭是一种美德,可这种美德为什么会成为现代经济的“罪恶”呢?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有两个:
第一,数学上一加一等于二的规律并不适用于经济学,即对单独个人有利的事未必对全体有利。
第二,“节俭悖论”产生于经济大萧条时期,社会通常是处于非充分就业的状态。所以,若增加国民产品用在当前消费上的数量,便会减少用在资本形成上的数量。
这里应注意一点,“节俭悖论”的存在是受特定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所限制的,并非任何时候都存在节俭悖论。 我们应当认识到“节俭悖论”所处的特定时空条件。
惟有在大量资源闲置和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非充分就业状态下,才会出现这种悖论呈现出的矛盾现象。
如果社会已达到充分就业状态,而资源又很紧缺甚至存在膨胀缺口,那么节俭就能抑制总需求过高,并有助于消除通货膨胀。
在这样的情况下,节俭还是应该大力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