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
1960年,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在麻省理工学院完成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率先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首次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此后由麻省理工学院C·P·金德贝格在20 世纪 70年代进行了补充和发展说明。垄断优势理论是一种阐明当代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具有垄断优势的理论。该理论认为,考察对外直接投资应从“垄断优势”着眼。鉴于海默和金德尔伯格对该理论均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有时又将该理论称为“海默·金德尔伯格传统”。
举例说明
可口可乐公司诞生于一个开放的国家——美国。可口可乐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公司之一,合作伙伴遍布天下。但是,可口可乐公司赖以生存的秘方,保存在众所周知的一个安全的地方。公司里只有几个人知道这个秘方,其他人即使是这几个知情者自己最亲近的人也不知晓,更不要说遍布世界的众多合作伙伴了。他们的这种做法,不仅没有合作伙伴指责其不义,更无人称其为小人,倒是合作者络绎不绝,日渐倍增。
“保住秘密就保护了市场”,可口可乐公司的神秘配方一直被作为最高机密保守至今,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保持垄断优势地位的做法。
学习启示
斯蒂芬·海默认为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的动机源自市场缺陷,即市场不完全。
首先,不同国家的企业常常彼此竞争,但市场缺陷意味着有些公司居于垄断或寡占地位。因此,这些公司有可能通过同时拥有并控制多家企业而盈利;
其次,在同一产业中,不同企业的经营能力各不相同,当企业拥有生产某种产品的优势时,就自然会想方设法将其发挥到极致。
这两方面都说明跨国公司和直接投资出现的可能性。海默还进一步指出,从消除东道国市场障碍的角度来看,跨国公司的优势有一种补偿的作用,即它们起码足以抵消东道国当地企业的优势。
海默的导师金德伯格对此作了进一步引申,列出了各种可能的补偿优势,如商标、营销技巧、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融资渠道、管理技能、规模经济等。垄断优势论从理论上开创了以国际直接投资为对象的新研究领域,使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开始成为独立学科。
这一理论既解释了跨国公司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垄断优势而进行横向投资,也解释了跨国公司为了维护垄断地位而将部分工序(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工序)转移到国外的纵向投资这一做法,因而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