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IPO项目:私募股权基金的中国盛宴

2019-12-3120:00:01Pre-IPO项目:私募股权基金的中国盛宴已关闭评论

Pre-IPO项目投资,是指投资于企业上市之前,或预期企业可近期上市时,其退出方式是在企业上市后,从公开资本市场出售股票退出。同投资于种子期、初创期的创业投资不同,Pre-IPO项目的投资时点在企业规模与赢利已达到上市标准时,甚至企业已经站在股市门口。因此,Pre-IPO基金的投资具有风险小,回收快的优点,并且在企业股票受到投资者追捧的情况下,可以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

为什么上市前需要私募投资

企业之所以愿意在公开上市前引入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其目的是希望有实力的私募股权机构在公司上市和股票估值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私募股权基金的作用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

第一种途径是提高企业自身的能力。一些实力较强的私募股权基金,在投入资金的同时,还会为企业引入管理、客户、技术、上市服务等资源,为保护自身利益,也会要求企业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如投资无锡尚德的高盛可以为其提供高质量投资银行服务,投资于李宁公司的SGIC帮助李宁公司实现家族式管理向规范化管理的过渡,投资于百度的GOOGLE、投资于建设银行的美国银行可以为其提供专业经验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赢利能力与资本市场运作能力。

第二种途径是提高企业的资本市场形象。从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管理流程上看,为了控制自己的投资风险,在投资之前,将会对企业的业务、法律、财务、管理团队、上市的可能性进行详尽的尽职调查,并且作为专业机构,私募股权基金具有强于普通投资者的行业分析与价值判断能力,因此私募股权基金对普通投资者起到了“先吃螃蟹”的示范作用,特别是声誉良好的一些基金会提升企业的资本市场形象,这有助于提升公开市场上投资者的信心。

创业板成了“创富板”

我国在2009年推出创业板市场后,私募股权基金的公开市场退出途径被打开,特别是在创业板市场推出初期,管理层希望通过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大,解决市场的流动性和高估值问题。在过去的2009年和2010年,创业板市场新上市公司的估值市盈率动辄高达80倍,甚至超过100倍,在这些公司上市前进入的私募股权基金大发横财,在赚钱效应带动下,目前Pre-IPO项目投资在我国异常火爆。

在创业板市场的首批23家上市公司中,PE参与投资的有23家,占82%,只有华测检测、硅宝科技、西安宝德、华星创业、华谊传媒没有PE涉足;参与投资的机构超过40家,可见PE对创业板企业的渗透力度之大。PE对23家企业的总投资额为7.37亿元,按股票发行价格计算,这些投资市值为53.35亿元,增值45.98亿元,6.24倍。其中,投资收益金额最大的是华平创投旗下Brook对乐普医疗的投资(2006年年底和2007年年初两次投资),其原始投资额为1.74亿元,公司IPO时持股7300万股,市值21.1亿元,增值19.4亿元,11倍;增值倍数最高的是北京科技风投对北陆药业的投资,其原始投资为705万元(已扣除转让部分),IPO时持股1151万股,市值超过2亿元,增值28倍。

在创业板市场首批上市企业中,PE/VC平均投资回报达到5.76倍。2009年12月,第二批5家创业板上市公司背后呈现6家PE/VC机构的身影。按照被投公司的发行价计算,PE/VC获得了6.77倍的平均投资回报率。以2009年10月30日首批登陆创业板的吉峰农机(300022)为例,本土创投昆吾九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通过股权的协议转让,以每股4元的价格拿到其334万股股份。而在其后的4月18日,公司2009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又同意九鼎投资认购新增股份320万股,认购价格为每股4.3元人民币。6月9日,吉峰农机的股价为每股79.86元,与九鼎投资当初不足5元每股的初始投资相比,巨大的财富效应由此显现。

创业板市场的高估值和赚钱效应也推高了Pre-IPO项目的估值水平。早在创业板市场推出前,大部分中小企业缺乏融资通道,私募股权市场平均价格仅为5~7倍的市盈率。即使在创业板开启新一轮IPO后,PE市场价格也不过10~12倍市盈率。

目前,处于Pre-IPO阶段的项目正在成为稀缺资源,对于私募股权基金来说是狼多肉少,这也推高了Pre-IPO项目的估值水平。2010年年底,上海来伊凭借自身亮丽的财务报表招来众多PE投资人,最终以22倍市盈率赢得市场高端身价。即使在2011年A股主板市场平均市盈率只有不到15倍的情况下,Pre-IPO项目的估值水平仍在20倍左右。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