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为什么要杀掉功臣:代理理论

2019-12-2520:45:36皇帝为什么要杀掉功臣:代理理论已关闭评论

我们都听说过“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每个朝代都会发生这样的事。而在明朝,朱元璋也曾对开国功臣们赐宴一次,可悲的是,这次前去赴宴的大多数功臣都在朱元璋的设计下,葬身火海。

话说朱元璋打下江山后,为了表示对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开国功臣们的谢意,亲自下旨建造了一座庆功楼,宴请各位功臣。当时很多人都在深受感动的同时称赞朱元璋英明。唯有军师刘伯温恳求皇上让他解甲归田。朱元璋挽留不住,最后只好赠送他银两,亲自送他到宫外。

庆功楼建成后,朱元璋选定日子,邀请所有功臣前来赴宴。因为刘伯温在返乡之前曾亲自到徐达府上辞行,并不断叮嘱他,在赴宴之日,一定要紧随皇上,寸步不离。所以,徐达这一日一直跟随在朱元璋左右。

不幸就在徐达追随朱元璋离开庆功楼那一刻发生了。可怜满楼的功臣,在突发的火灾中不断挣扎,最终命丧黄泉。而幸免于难的徐达也被朱元璋赐死了。

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上,追杀功臣的闹剧举不胜举。如果抛开政治,单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类似事件,则功臣和皇帝之间的关系就涉及信息经济学中的一个理论:委托—代理理论。

在信息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代理人有多种类型,代理人自己知道自己属于什么类型,但委托人不知道。为了显示自己的类型,代理人选择某种信号,委托人根据观测到的信号来判断代理人的类型,同代理人签署合同。这就是所谓的信号传递模型。

这就好像是公司和员工的关系一样,一个新员工去公司工作,员工知道自己的能力如何,但是公司不知道员工的能力,所以,员工只能先选择受教育的水平,而公司根据这个支付员工的工资。

此外,还有信号甄别模型,同信号传递模型一致,只不过变为委托人先行,提出一系列合同供代理人选择,代理人根据自己的类型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合同。无论哪种方法,都在于使代理人有积极性使自己的类型暴露出来。

借用经济理论,我们可将皇帝与功臣间的关系看做一种委托代理关系。皇帝是一个国家的占有者,作为这个国家的绝对控制者,他并不能亲自管理这个国家,所以只能去找一个或者多个代理人来,代替他执行管理任务。作为交换,皇帝要给这些代理人高官厚禄,并且还得让他们勤奋工作,努力卖命。而皇帝最主要的要求就是这些人不要造反。

但是,对于皇帝来说,确保自己的统治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不让大臣们造反就成了首要条件。那么大臣们究竟造不造反呢?这个是没有什么识别信息的,也是不好识别的。这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格局,大臣们知道自己是否造反,皇帝却不知道谁忠谁奸。

每个皇帝都面临着这个问题。他无法分辨大臣的忠与奸,只能按照自己的分离信号来区分,把一些可能造反的人清理出去,确保江山永固。在他自己也确定不了的时候,就把那些有能力造反的杀掉,因为他自己就分离信号得出,即使他们造反,也只能是有能力造反的人才会造反。没有能力的,想造反也没有什么威胁。

信托关系是一种以信托财产为中心的法律关系,如果不以特定的财产设立信托,信托关系便无从产生。委托人是以其合法所有的财产设立信托的人,是信托财产的提供人。所以,委托人是以信托财产提供人的身份在信托关系中确立其法律地位的。

委托人是指委托他人为自己办理事务的人。在证券经纪业务中,委托人是指依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进行证券买卖的自然人或法人。为区别于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委托人,有些国家的信托法将委托人称为信托人。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