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涛口述
回顾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第一批期货交易所的创建,我作为初创者和亲历者之一,仍感到思绪万千。我主持了上海粮油商品交易所的整个筹建工作,与我的同事马荣庆、劳光熊、王和生、陈融、汤克均等,创建了上海粮油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海粮交所)。
要找到替代计划流通和计划价格的方式
1984年,国家对粮食市场开始逐步放开。当年7月,我从上海财经学院毕业,回到上海市粮食局工作。9月下旬,时任上海市粮食局党委书记应飞同志决定筹建“上海市粮油贸易中心”,从事计划外议价粮油的交易。他把筹建任务交给我和几个同事。在布置任务会上,他讲了一段我至今记忆深刻的话。
他说:“国家决定对粮食流通体制进行改革,对粮食流通要逐步放开。过去我们是用统购统销计划经济的办法组织粮食流通,粮食放开后怎么流通,我看关键是要找到一种替代计划流通的方式。现在各地都在搞贸易中心,上海也要搞粮油贸易中心,但不能搞倒买倒卖,能不能把贸易中心搞成组织议价粮食流通的交易市场。我1982年随姜习副部长参观芝加哥粮食期货市场,它们搞会员制,在场内公开交易,场外不能随便交易。新中国成立前上海粮食市场也是场内公开交易。芝加哥粮食市场的方式我们能不能搞?我们创办上海市粮油贸易中心,就是要找到粮食放开后替代计划流通和计划价格的方式。”
于是,我们到处寻找收集芝加哥粮食期货交易市场的资料,收集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机制面粉上海交易所的资料,构思“上海市粮油贸易中心”建设方案。但是当时很难找到芝加哥粮食期货交易市场的资料。正当我们为此发愁时,由于全国各类贸易中心泛滥,国务院决定对贸易中心进行整顿和关停,“上海市粮油贸易中心”没有建成就在整顿中停止了筹建。
“上海市粮油贸易中心”虽然没有建成,但是应飞同志提出的“要找到替代计划流通和计划价格的方式”这句话,给我留下了一连串问题和思考。芝加哥粮食期货交易市场究竟是怎样交易的,成为我经常关注和探索的问题。1986年以后,我陆续从报刊、参考资料中收集到一些美国和国外期货交易的资料,还收集到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期货交易的资料。后来我又看到了几本最早介绍期货交易的书籍,其中唐雄俊先生《美国金融市场新知识》一书给我印象最深刻。尽管这些资料和书籍介绍的大都是期货交易的概念,但不管怎么说,给我提供了研究期货交易最早的钥匙和启蒙材料。我常常在思考应飞同志的话:我们能不能也搞芝加哥这样的市场?我们要找到一种替代计划流通和计划价格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