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事件起因与经过
上海粮油商品交易所于1993年6月30日首次正式推出粳米期货,因其具备发达的现货市场基础,市场流通量大而一度表现十分活跃,在早期的粮食期货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粳米从推出至1994年10月底被暂停交易,中间出现过三次明显上涨:第一次,1993年第四季度,在南方大米现货价大幅上涨的带动下,粳米期货从1 400元/吨上升至1 660元/吨;第二次,1994年春节前后,受国家大幅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的影响,期价从1 900元/吨涨到2 200元/吨;第三次,1994年6月下旬至8月底,在南涝北旱自然灾害预期减产的心理作用下,期货价格从2 050元/吨上扬到2 300元/吨。
粳米事件发生于1994年7月至10月。7月初,上海粮油商品交易所粳米期货交易出现多空对峙局面。空方认为:国家正在进行宏观调控,加强对粮食的管理,平抑粮价政策的出台将导致米价下跌。多方则认为:进入夏季以来,国内粮食主产区出现旱涝灾害,将会出现粮食短缺局面,而且当时上海粳米现货价已达2 000元/吨,与期货价非常接近。双方互不相让,持仓量急剧放大。随即,空方被套,上海粮油商品交易所粳米价格稳步上行形成了多逼空格局。
7月5日,交易所做出技术性停市决定,并出台限制头寸措施。7月13日,上海粮油商品交易所出台了《关于解决上海粮油商品交易所粳米期货交易有关问题的措施》,主要内容包括:召开会员大会,要求多空双方在7月14日前将现有持仓量各减少1/3;上述会员减少持仓后,不得再增加该部位持仓量;对新客户暂不允许做粳米期货交易;12月粳米贴水由15%降至11%;交易所要加强内部管理等。随即,多空双方大幅减仓,粳米期货价格明显回落,9412合约和9503合约分别从2 250元/吨、2 280元/吨跌至最低的2 180 元/吨和2 208元/吨。
进入8月,受南北灾情较重及上海粮交所对粳米期价最高限价规定较高的影响,多方再度发动攻势,收复失地后仍强劲上涨,9503合约从最低位上升了100元/吨之多,9月初已达到2 400元/吨左右。
9月3日,国家计委等主管部门联合在京召开会议,布置稳定粮食市场、平抑粮油价格的工作。
9月6日,国务院领导在全国加强粮价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抑制通货膨胀是当前工作重点。受政策面的影响,上海粳米期价应声回落,价格连续四天跌至停板,成交出现最低纪录。
9月13日上午开盘前,上海粮油商品交易所发布公告,规定粳米合约涨跌停板额缩小至10元,并取消最高限价。受此利多刺激,在随后几个交易日中粳米期价连续以10元涨停板之升幅上冲。这时,市场上传言政府将暂停粳米期货交易。于是,该品种持仓量逐日减少,交投日趋清淡,但价格攀升依旧。
到10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证券委《关于暂停粳米、菜籽油期货交易和进一步加强期货市场管理的请示》。传言得到证实,粳米交易以9412合约成交5 990手、2 541元/吨价格收盘后归于沉寂,最后退出历史舞台。
2. 事件的总结及思考
粳米期货逼仓表面上看有基本面支持如灾情加重带来减产的预期,但这种观点在当时并没得到认同。人们看到的是一种不切实际的预期上涨心理,这种心理既助涨了期货价也助涨了现货价。为了抑制这种心理漫延保持粮价在宏观调控下的稳定,有关方面采取关停措施。但是从整个事件的全过程来看,我们可以发现:
(1)粳米事件的发生并非品种存在问题。粳米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价格的变化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但是当价格上升过快时,国家出于稳定价格的考虑通常会采取措施进行调控。事实上该事件发生后,国家加大了对整个期货市场的治理整顿力度。这对一些粮油交易所的有关品种影响很大,粮食期货市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出现萎缩。
(2)交易所的制度欠连续性、公正性及科学性,对市场的正常运行产生了不利影响。在粳米期货价格快速上涨之际,交易所采取了要求多空双方减仓、新客户不得做粳米期货交易、降低贴水等措施,而当价格下跌时,又取消最高限价和缩小涨跌停板额度等措施,助推了价格的暴涨和暴跌,也不利于期货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
(3)期货市场运作不太规范。从交易所方面看,其不规范表现有:对已有的规则制度不能严格执行,对那些违反规定又不接受处罚、煽动闹事者不能及时处理,在市场出现风险时发布的系列文件和采取的措施又难以体现公正性和科学性。从经纪公司方面看,其不规范表现有:片面追求开发客户数量和交易额,交易过程中不能将自营和代理分开,一些经纪公司中的大户联手造市,操纵市场,从中牟利。从客户方面来看,其不规范表现有:对期货市场缺乏足够了解,进行粳米期货交易时盲目跟进,出现亏损时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在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时,迁怒于交易所。这一切都说明当时的投资者很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