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联合期货交易所的豆粕期货事件

2023-09-1716:16:04广东联合期货交易所的豆粕期货事件已关闭评论

1. 事件起因与经过

豆粕是大豆经过提取豆油后得到的一种副产品,是制作牲畜与家禽饲料的主要原料,并被广泛地应用于水产养殖业中,还可以用于制作糕点食品、健康食品以及化妆品原料。我国是豆粕的生产大国,东北、华东和山东都是我国豆粕的重要生产基地,其产量占全国的80%以上。

1993年11月18日,豆粕期货首次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正式上市交易。1995年8月21日,广东联合期货交易所豆粕合约正式挂牌交易。1996年12月,苏州商品交易所推出豆粕。从交易情况来看,广东联合期货交易所豆粕运行时间最长,交易也最为活跃,在三年的运行时间里,先后发生了三次逼仓行情。

(1)9601合约的强行逼仓

广东联合期货交易所豆粕合约推出的时机较好,时值国家暂停国债、糖及石油等期货品种的交易,大量游资正在寻找新的投向。豆粕合约一经推出就受到这些资金的关注。该所最初运行的是9511合约,价格由最初的2 100 元/吨涨到摘牌时的3 100元/吨,涨幅高达50%,从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主力机构的多头思维。9601合约正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中走上逼仓之路的。

1995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9601合约上一轮逼仓行情开始酝酿,主力开始在2 350~2 450元/吨的区域内吸收筹码。随着成交的日益活跃以及持仓量的不断扩大,跟风做多者十分踊跃,价格很快爬上2 700元/吨台阶。在期价继续被拉升并超过现货价500元/吨时,巨大的基差让很大一部分卖方套期保值者垂涎三尺,纷纷入市抛售,多头则在此用不到半个月时间吸足筹码,12月中旬便开始发力上攻,期货价格直逼3 600元/吨。在多头浩大的攻势面前,主力空头开始溃退,期货价格创下了1996年1月12日3 689元/吨的历史高位。随后,9601合约逐步减仓回落,最后交易日以3 028元/吨价位结束了其使命,最终以多头接下10万吨实盘而告终。

9601逼仓使大量现货进入交割,对广东联合期货交易所豆粕期货产生了不利影响,9603合约和9605合约的交易极为清淡。为了不让库存影响后续合约活跃,广东联合期货交易所一方面采取措施促使豆粕库存向现货渠道消化,另一方面修改交割标准和公布新的仓单规定等利多政策。其中关于入库申请和仓容的规定引起了某些机构的关注并被它们所利用,最终导致了9607合约和9608合约逼仓行情发生。

(2)9607合约的投机取巧

1996年5月底至6月初,主力机构开始在9607合约上建仓。随着成交量及持仓量的同步放大,9607合约很快成为龙头合约浮出水面,此时价位在3 100~3 200元/吨横盘。由于当时广东联合期货交易所交割贴水及费用较高,以当时的价格水平,套保卖方极少有人愿意入市。因此,当时参与交易的几乎全为投机商。此时的主力机构一时难以找到实力相当的对手,只好借助双向开仓交易方式在3 100元/吨左右筑成底部,并于6月14日开始发力,短短三天时间便将期价拉至3 350元/吨左右。此时套保空头观念略有改变,认为在此价格水平入市抛售应该有较可观的利润,于是纷纷入市做卖空套保。多头主力机构为引诱更多空头入市,亦顺势打压。随着顶部形态的形成,一时间投机做空气氛浓厚。多头主力机构在3 200~3 250元/吨将空仓利润锁定之后,于进入交割月的前三天再次发动攻势,一举将期价推到3 600元/吨之上。待空头恍然醒悟为时已晚,大部分空头因资金不足而被逼忍痛“断臂”,部分有实力的空头开始寻找现货,准备组织现货入库。无奈交割仓位已被多头事先占满,空头只好排队斩仓,价位飙涨至4 000元/吨以上。

此时交易所为控制风险,出面协调,但多头不愿意协议平仓,并在最后交易日创下4 465元/吨的天价。最终空头能够交割的实盘仅3万吨。多头利用仓容在9607合约上的投机取巧极大地挫伤了广大交易商特别是套期保值者入市的积极性。绝大部分套保交易商开始撤离广东联合期货交易所,导致其后续合约的交易一日不如一日。交易所不得不利用推出新合约之际重新修改部分交割规则特别是有关仓容的规定。

(3)9708合约的强行平仓

1997年春节过后,9708合约创下2 646元/吨的历史新低。由于当时基本面有利于多头,部分主力机构见此价格明显偏低,便入市做多,没费什么劲儿就将期价推上3 200元/吨,随后利用对敲盘牢牢控制大盘走势。当期价重上3 400元/吨之后,再次激起了现货商早已减退的兴趣。经过周密的计划之后,部分现货卖期保值开始试探性抛售,期价涨势顿止。

经过近两个月的盘整,9708合约技术走势形成一个典型的圆顶。此时空头加大抛售力度,多头有点力不从心,期价滑落至3 050元/吨附近方才止稳,后又反弹到3 200元/吨,其间又有不少空头加入,持仓量相应增加到4万手以上。多空再度相持了一月有余,随着交割月的临近,空头平仓意愿不强,使多头无法抽身。无可奈何,多头决定铤而走险,强行逼仓。

7月28日,主力多头通过对敲手法封住涨停3 322元/吨,第二天再封涨停3 383元/吨。多头利用灵活多变的手法,逼使投机空头及部分准备不足的套保卖盘斩仓出逃,价格一路上扬,最高探至3 845元/吨。但那些有实力的套保空头不为所动。

8月4日,持仓仍有近2万手。多头原本就没有打算接实盘,面对空头的沉着与冷静,多头主力急了,意欲强行拉爆空头,然后抽资离场。面对此风险,交易所8月5日收市后断然采取措施,强行把9708合约在3 255元/吨的价位平仓90%,使9708合约度过危机。

2. 事件的总结及思考

(1)市场上理性的投资理念根本没有形成,投机气氛过于浓厚。广东联合期货交易所上市的豆粕,三年时间发生了三次逼仓,这种多次发生于同一个品种和同一个交易所的风险事件,在当时的市场中并不少见。没有市场成交量,交易所就可能生存艰难,因此一些交易所为活跃品种而纵容逼仓的行为普遍存在。也就是说,期货是以逼仓方式运作的,没有逼仓就没有交易量,就没有价格波动,一句话,没有逼仓就没有行情,这在当时是一种普遍观点。这种观点直接影响到交易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另外,在9607合约中,在进入交割月前三天,当期价被多头拉至3 600元/吨之上,空头斩仓、套期保值空头因库容被多头挤占而不得不平仓,期价进一步狂升之际,十几万吨的库存,却只有3万吨进行了交割,显示了交易所监管能力不足及交割人为受阻对市场的影响。

(2)重视实物交割这一环节,完善交割制度。豆粕的质量标准都是化学指标,弹性较大。交易所如果对交割标准规定过于宽松,则会造成过多现货进入期货市场,增加注册仓库压力;而一旦质量要求过高,则会造成能满足交割条件的产品过少而引发过度投机,最终以逼仓形式结束。同时,交易所的政策应保持适当的连续性,在修改交割标准和改变库容规定或限量交割时,应科学研究和反复论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把握好均势的“度”,以免产生漏洞造成对市场某一方有利,被该方所利用,从而引发风险事件。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