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源公司的发展历程
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汇源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主营果、蔬汁及果、蔬汁饮料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汇源集团一直奉行“营养大众、惠及三农”的企业使命,在全国各地创建了20多家现代化工厂,链结了100多个、300多万亩名特优水果、无公害水果、A级绿色水果生产基地和标准化示范果园;建立了遍布全国的营销服务网络,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水果产业化经营体系。
2007年2月23日,国内最大的果汁生产商汇源果汁在中国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交易,当日以9港元开盘,此后不断攀升,最高曾见10.06港元。全日成交3.19亿股,成交金额30.48亿港元,最终收于9.98港元,较其首次公开募股((IPO)价格6港元大幅上涨66%。通过海外IPO,汇源果汁正式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不仅仅是支持其发展的现金流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同时还获取了更广泛的国际化资源。
华平对汇源的投资
2006年6月28日,中国汇源控股分两批发行了合共85000000美元于2011年6月28日到期的可转换债券。第一批可置换债券20000000美元,发行对象为DPF投资者及VPL投资者,以置换2006年4月的可转换债券。第二批2006年6月可转换债券65000000美元,发行对象为华平基金投资者。2006年12月31日,中国汇源控股向华平基金,额外发行价值675000美元的可转换债券,作为实物利息付款。根据债券与股份互换协议,汇源的上市实体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同意于上市临近日,向债券持有人发行合共85675000美元于2011年6月28日到期的可转换债券,以置换债券持有人持有的2006年6月可转换债券。可转换债券的条款及条件与2006年6月可转换债券的条款及条件相同。
根据协议,汇源果汁同时还提供了控股股东的表现保证。具体条款是:公司的股股东朱新礼承诺,截至2006年12月31日及2007年12月31日止两个年度中国汇源果汁饮料集团有限公司每股赢利的算术平均数,少于相当于人民250,000,000元除以该公司当时已发行股本总额计算的金额,或截至2007年12月31日的每股赢利,少于相当于人民币310,000,0000元除以公司当时已发行股本总额计算的金额,则向该等持有人转让汇源公司所持数量的普通股,以向各债券持有人做出补偿,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对赌协议。
汇源公司的业绩表现
在华平投资后,汇源公司的业绩表现并不理想。根据年报的披露,汇源公司2006~2008年的主要财务数据如表1-1所示。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2008年与往年相比,公司销售收入增长缓慢,净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都有大幅度下降。这也直接导致了汇源在证券市场的表现差强人意。这表明汇源在市场开拓、分销渠道管理能力方面的不足,其产品线的单一也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华平来说,汇源公司的业绩下滑将为其退出带来很大的困难,投资风险逐渐显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找到一个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由战略投资者来接盘,是华平退出的最佳选择。
可口可乐对汇源的收购
2008年9月3日,汇源果汁发布公告称,荷银将代表可口可乐公司全资子公司Atlantic Industries以约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全部已发行股份及全部未行使可转换债券,可口可乐提出的每股现金作价为12.2港元。根据规定,如果此次交易完成,汇源果汁将成为Atlantic Industries的全资子公司,并将撤销汇源股份的上市地位。公告称,如果收购完成,可口可乐公司有意让汇源继续经营其现有业务。
2009年3月18日,中国商务部以“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为由,否决了可口可乐公司收购汇源果汁的申请。次日,汇源果汁股价由前一交易日的8.30港元急挫至3.99港元,远低于5.10港元的换股价格,华平基金对汇源果汁投资出现了630万元美元的浮亏。商务部反对可口可乐公司收购中国汇源公司的理由有以下三点:
(1)收购完成后,可口可乐公司有能力将其在碳酸软饮料市场上的支配地位传导到果汁饮料市场,对现有果汁饮料企业产生排除、限制竞争效果,进而损害饮料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品牌是影响饮料市场有效竞争的关键因素,收购完成后,可口可乐公司通过控制“美汁源”和“汇源”两个知名果汁品牌,对果汁市场控制力将明显增强,加之其在碳酸饮料市场已有的支配地位及相应的传导效应,收购将使潜在竞争对手进入果汁饮料市场的障碍明显提高。
(3)收购挤压了国内中小型果汁企业生存空间,抑制了国内企业在果汁饮料市场参与竞争和自主创新的能力,给中国果汁饮料市场有效竞争格局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中国果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华平在汇源的无奈退出
在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被否后,华平失去了借助战略投资者接盘套现的机会。2009年5月末,在临近2009年6月28日的可换股最后期限时,华平选择终止投资。据中国香港联交所披露,在5月19日,华平旗下汇源果汁权益出现变动,持股量从1.02亿股下降到354万股,从6.98%下降至0.24%,华平将其转到了苏格兰银行名下。苏格兰银行自2007年汇源上市时即作为经纪商,为华平“代持”权益。而在5月22日,苏格兰银行已经清仓。
案例分析
无疑,华平对汇源的投资不能算做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汇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不强,在投资后的业绩下滑是造成本次投资失败的根本原因。自汇源创立以来,一直以汇源品牌主打市场,此后一系列新品牌推广并未获得成功。陆续推出的他加她饮料、真鲜橙、真果粒和奇异王果均未获得成功,同时,公司的营销网络建设也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第二,没有妥善处理好和战略投资者、创业者的关系。在华平投资之初,与其共同投资汇源的还有达能公司,在公司上市后,达能持有汇源24%的股份,为第二大股东。根据达能在中国的投资风格,他们是想通过资本运作最终获取汇源的控制权。但市场环境的不利变化,抑或是由于公司创始人的抵制,达能在汇源的收购并不成功,最终也选择了退出。
第三,选择由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但最终被国家商务部否决,华平和可口可乐的并购策略有些操之过急,也低估了并购中的政治阻力。跨国公司对中国传统饮料品牌的控制,早已引起国人的敏感和批评,这次可口可乐突然提出收购汇源100%股权,自然会触及国人民族情节的敏感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