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银和pplive的甜蜜往事

2019-12-2510:18:32软银和pplive的甜蜜往事已关闭评论

PPLive成长史

PPLive的创业者是一个只有24岁、休学创业的大学生。2002年世界杯期间,华中科技大学的宿舍里还没有有线电视,身为球迷的姚欣只好与同学们租一个宾馆房间看球,这令姚欣想到了以技术手段解决在互联网上观看电视节目的创意。2004年暑假返校后,姚欣便告别“学业”,踏上“创业”之路。最初以韵苑26栋寝室为工作室,姚欣和他的团队成员们开始了封闭式开发。2004年年底, PPLive1.0正式在华中科技大学韵苑26栋诞生。

2004年,中国互联网用户爆发式增长,一大批互联网企业获得了私募股权基金的支持。姚欣和他的团队也带着基于p2p技术应用的PPLive让找到软银并获得第一轮注资。凭着从软银得到的第一桶金,姚欣在学校对面的创业楼租下了10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招揽了十多位技术高手,开始大力发展PPLive。创业之初,公司以技术提供为主,包括给湖南卫视、上海文广、凤凰卫视等十多家电视台提供视频上网技术支持。然而单纯靠提供技术来维持公司的运营,显然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预期,加之公司在人员、技术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2006年春节前夕,公司一度陷入财务困境,姚欣想到了二次融资。为了吸引投资商的加入,姚欣对公司的运营模式进行了调整,他提出在PPLive网站上插播广告的商业模式。为吸引客户,姚欣采取了“保底+分成”的方式,即视频发行方将节目授权给PPLive,可以获得一定的保底金,用户点击视频时,版权所有人还可与PPLive按比例共享广告收益。2006年,姚欣成功地从蓝驰基金及软银拿到第二轮融资。

在投资方的支持下,PPLive开始携P2P核心技术,以流媒体旗手的姿态全面进入媒体运营产业。为此,他们把公司从武汉搬到上海,将公司名称中的“技术”二字去掉,变成上海聚力传媒有限公司。到目前,PPLive已经拥有超过2亿的庞大用户群体,是全球首家突破800万人同时在线观看的网络视频直播平台。

PPLive融资历程

2005年年初,软银中国向聚力传媒(PPLive)投入了第一笔天使性质的种子基金100万美元。

2005年秋,软银中国带着聚力传媒(PPLive)拜访了中介公司,在中介公司的指导和帮助下,PPLive进行了几次路演,最终蓝驰基金看中了PPLive。2006年6月,蓝驰基金和软银向聚力传媒(PPLive)投资1000万美元。

2007年9月,聚力传媒(PPLive)证实,公司又获得来自德丰杰和龙脉投资的2100万美元投资。

2011年1月,聚力传媒(PPLive)再次获得软银的2.5亿美元投资,本轮投资后,软银持有聚力传媒(PPLive)35%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据此分析,在本轮融资前聚力传媒(PPLive)的估值超过7亿美元。这一融资是3年来互联网行业最大一笔融资,金额已经超过同类视频网站优酷上市获得的融资金额。

不急于上市的个例

2001年,随着优酷等视频网站陆续到美国证券市场上市,而聚力传媒(PPLive)却迟迟没有上市的动向,这不免让人产生疑问。大部分私募股权基金支持的创业企业,在企业具备上市条件后,都会积极推动企业上市,而聚力传媒(PPLive)却是一个特例。其首席执行官(CEO)陶闯认为,当前PPLive有足够的资金,并不急于上市,PPLive也会做好准备,希望寻找一个好的时机上市。未来公司的营业收入将继续随行业规模扩大而高速成长,赢利模式仍有待成熟,估计2-3年内将会出现清晰的赢利模式。PPLive希望寻找一个好的时机上市。等到上市时,公司赢利模式应该已经明朗。

案例启示

聚力传媒(PPLive)所处的网络视频领域是新媒体行业中的一个细分市场。从软银第一轮投资的2005年到现在,也已经过去近7年的时间,到目前为止,公司的商业模式还尚待廓清,还没有走出“烧钱”的阶段。软银等私募股权基金之所以不急于推动聚力传媒上市,主要还是认为从公司的发展阶段上看,上市的时机不够成熟。2011年软银的2.5美元投资,主要用途有三个:一是建立一个超大规模的视频云计算中心;二是在云计算中心的基础上,完善建立针对内容制作和制片商的全开放式的专业视频内容发布平台;三是发力网络电视,打造以用户为中心的新媒体经营模式。可见,软银对聚力传媒(PPLive)的打造还是志存高远。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