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天堂,强手如林战犹酣

2019-12-1608:54:19购物天堂,强手如林战犹酣已关闭评论

现代经营与斗奇斗法

连锁店经营, 在香港有百余年历史, 一户大商家, 在香港开设几十分号。 然而, 现代观念的连锁店经营, 却是近二三十年的事。 专家预测, 未来的零售业,将是连锁店的天下。

连锁店的优势, 首先, 依傍集团的财力, 增设分店 将网点布及全港,可最大限度地吸引客源; 其次, 一家商号创出牌子, 就是宝贵的无形资产, 再 增设分店, 就可借统一商号的光, 为了便于顾客识别, 集团要求所有的连锁店, 采用统一的招牌标志、 门面装修及店内摆设; 再次, 经营连锁店, 可节省开支,集中进货, 能获得更 低的进价, 连锁店做广告, 可同时使各分店受惠。

独家店往往缺乏这些优势,近年来, 不 少业主把自己的店加盟到 相应的连锁店集团。

现在, 绝大部分知名的百货公司、超级市场、 专 门店等, 都是以连锁店的形式经营的。 如百货业的先施、永安、裕华, 中国; 超级市场中的惠康、 百佳、 便利、 屈臣氏、 华润;专门店的周大福、 周生生、 英皇、 佐丹奴,等等。现代化经营的另一个特点, 是电脑化、 自动化。 超级市场收银台, 全部是电脑操作, 快捷方便, 顾客一目了然,准确性极高(商品外包装全部印有条码)。超级市场还配有闭路电视,除了收银台, 场内几乎见不到店员, 采用电视监控。 自动化售货, 目前只 限于饮料食品类的少数商品, 因销量大, 可为业主节省一笔可观的人工开支。

从整体来说, 香港的零售业处有序状态。

香港开放价格, 在内地人的想象中, 实 行价格自由的香港, 价格一定很混乱。 笔者在香港, 特别留意商品价格。 若是连锁店, 所有的店价格都是统一的。 在实行议价的专门店, 同一品牌的商品,各家店(哪怕隔海的港岛与九龙 ) 的价格, 也大体一致。 在内地的私营店, 一件时装可杀价一半多购得 (这证明店家定价与底价悬殊甚巨), 在香港可供杀价的幅度甚微,一件198港元的衫, 家家都是这个定价,家家也只许可买方杀去10港元的价。

店老板均这般感叹:除去铺位祖金和其他开支, 已经利薄如纸。 香港 《世界经济》主编周祖贵先生道:"确实这样。” 他又补充说: “香港商品过剩,店铺饱和, 想牟取暴利几乎不可能。 靠漫天高价宰客是行不通的。 香港的同业, 不怕对手卖高价, 就怕对手压价。

零售业的竞争, 价格是首选武器,亦是同业最敏感的问题。

行业间竞价,行业与 行业竟价。 在纷坛的价格战中, 大型集团间的竞争影响最大, 波及整个零售业。

惠康、 百佳是香港最大的超市集团, 也是 “不共戴天” 的两大冤家。 它们从双方并存那一天起, 就欲做超市领袖, 独霸香江.

1984年春节前夕, 双方就在传媒猛做广告, 燃起大减价战火。 双方减价幅度不算大,但时间确是破纪录的, 一直延续到初夏。 惠康、 百佳在这一时期, 顾客盈门, 而其他超级市场顾客锐减, 营业额均下降20-30%。 惠康、 百佳有 强大的财团为后盾, 而中 小型超市集团马上捉襟见时, 陷入财政危机中。两强相争, 还波及整个零售业, 中小业主叫苦下迭, 怨声载道。 “一鸡死,一鸡鸣”, 本是商界竞争的正常现象, 可这一时期, “死鸡” 多于 “鸣鸡"!各报刊登商界政界权威人士的讲话, 他们纷纷指出这是一种恶 性竞争 行为, 破坏了零售业的合理结构, 形成大型集团的垄断, 不利香港零售业的发展。 在舆论的 强大压力下, 惠康、 百佳才 鸣金 收兵, 熄灭战火。 焦头烂额的中小业主才缓过气来。 超市两强付出的代价不菲, 都已初步达到垄断的目的。笔者接触的多位店老板都这样说:不减价就晤掂(办不下去)。

此话确不假,在香港的大街,触目皆是商店大减价的标语。 “清货大减价"、 “换季大甩卖” 、 “周年庆祝减价大酬宾”、 “移民加拿大一次性清货减价”、 “租约期满大减价"、

“铺位

拆迁五折销售”,令人眼花缭乱,真假难辨。 更有的用耸人听闻之词, “大出血”“跳楼价”、

“减到半送你"

“减到你笑出门”、

"减到君再来”

减价是真是假, 只有天知地知业主知。

一位相识的店主道: "天天出血,月月跳楼, 还会有谁敢做生意?” 一一语道破天机, 也可见在激烈的竞争中赚钱不易。

在香港做生意,非得殚精竭虑。1994年, 屈臣氏超市连锁集团隆重推出"免费购物日” 。 免费购物, 比减价购物更具魅力。 屈臣氏在电视、 报章大 张旗鼓宣传, 闹得沸沸扬扬, 男女老少心往而神驰之。 全港家喻户晓后,屈臣氏通过媒介, 划定一段时期的购物日, 顾客留下单据, 一个月后参与抽签, 命中率为 1/30。 幸运者, 可享受免费购物一天。

港人好赌,一时憧憬者纷至沓来,屈臣氏营业额大 增。 购物者中, 有不少是游客, 呆不了几天就要打道回府, 无缘参与抽签, 为屈臣氏省下一笔不菲的开销。中签的香港居民,自然可享受到免费购物, 不过, 享受的免费有一个 限度。 说到底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赢者仍是屈臣氏这个大庄家。

近两年,好些个购物中心,推出“一元起周六大拍卖”。 拍卖之物,小至文具盒, 大至彩电音 响, 统统是一港元的底价。 如此,货主岂不要亏得卖衬衫裤头?

这正是货主的精明之处。 拍卖采用拍卖行竞价落槌形式, 必会形成热闹的场面。 说是说一港元起价, 某件商品的正价多少,人们都有个底。价值数千港元的商品, 从一港元起, 往上竟价, 一般都能接近正价的水平而落槌。 如果一台5000港元的彩电,顾客的最后竞价仅2000港元,势必使货主大亏。 结果就有 神秘的第三者参与竞价, 抬 价不成, 第三者就买下一一不用说, 这个第三者, 就是货主线上的人。

香港商品 价 格的悬殊, 体现在店铺档次与季节差异上。 旺铺贵于青光墟(露天市场), 季尾比季头相对便宜。香港政府设有一间半官方机构一一消费委员会。 顾客若遇欺诈、瞒骗情况, 可向 消委投诉,只要证据确凿,消委可代顾客退换或索赔。情节严重者,消委还会在传媒予以曝光。

在香港,很少发生宰客的现象。 即使有, 被宰的也是境外游客, 尤其是法律意识淡薄的内地游客。

宰客非经商的正途,一旦被消委或传媒抓住, 这家店的信誉就算毁了。一位资深财经人士指出: “减价也不是做生意的正途, 关键是要提高软件水平。” 内地游客在香港购物, 会发现这几种奇怪现象:一是前文所述的价格问题; 二是商店的服务态度, 无论买与不买, 店家均笑脸迎送。 店家让顾客“随意睇”, 几乎难见诱惑式的推销。笔者欲买一套西服, 两次“轻微" 的不适身, 被店家奉劝最好不要买, 第三次才算买成。 三是大商场设有儿童乐园,大人可把小孩寄放在乐园玩耍, 自己放心去购物。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