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王触礁
著名航运学家杰克· 威劳贝说:“经济学中最基本(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规律, 是任 何东西部不会永远不停地增长。 从来没有一棵树会直插云霄的。 但是贪心、 自大和害怕落后被挤掉的心理, 往往会令最聪明 的人忘记这个规律。 于是, 70年代的航运业大兴旺,变成80年代航运业大破坏。”香港拥有世界最庞大的独立商船队, 在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世界船灾中,香港的众船王首当其冲。
1977 年, 吉普逊船只经 纪公司,排出世界十大 船王金榜, 包玉刚与董浩云分别列第一, 第七名。
作为老牌船王的董浩云, 自然不会甘居第七, 他誓与包氏较个高低, 倾资筹金扩大船队。 当 时的世界船运业是怎样的情景呢? 船灾尚未发生, 但航运萧条的阴影正在形成, 开始笼罩全球。由于中东战争和石油输出国实行价格同盟, 引发石油危机。油价上涨, 新能源的出现, 使得石 泊进口国紧缩石油输入。 北海及墨西哥湾石油的发现与开采, 大大缩短了石 油产地与用地的距离(北海靠近西欧北欧,墨西哥湾位于南北美洲之问)。数十万吨级的巨型油轮派不上用场,10万吨左右的中型油轮也闲置了 1/4。
1980年,一艘56.5万吨级的巨型油轮在日本轰然下水。 这艘名为海上巨人号的油轮主人, 就是船王董浩云。 这艘迄今仍是世界最大的超级 油轮, 曾为董氏赢得巨大的荣誉,也在日后为董氏后代背上沉重的包袱。
在这一年的世界七大船王金榜上,董浩云 以800万 吨级的船队, 跃居第二,第一仍是拥有1300万吨级的包氏。
董氏对排名的计算方法提出异议,并致信编辑部, 说汇丰银 行拥有包氏船队的一半股份, 包氏全资拥有的 吨位约在650万。 董氏的这封信引起世界航运业的反响。 《纽约时报》称董浩云是"世界最大的独立船东”。
董氏仍不满足, 他欲取掉其中 "独立” 二字, 成为“世界最大的船东”。70年代世界航运业大旺,刺激了造船业的蓬勃发展, 继日本之后, 南朝鲜、 台湾等地脐身世界造船“王国"”行列。 为强化竞争, 各船厂削价承接造船订单。 众多船东大肆扩大船队, 到了令人发昏的状态。 世界商船总额严重饱和。
在航运业泡了一辈子的董浩云, 就没看到萧条的阴影正笼罩着他的庞大船队 吗? 董氏确实看到了, 但他根据以往的经 验, 认为只是数年问的不景气, 绝没想到竟会是空前船灾, 时值10多年后的今日, 世界航运业还未彻底摆脱阴影.
埃及禁止非友好国的船只通过苏伊士运河, 董氏的油轮大显神威, 成为浮动的金矿; 苏联谷物歉收, 董氏的散装货轮, 加入了从美国运载谷物的航线。现在,这都在渐成历史。 从70年代末起, 董氏把造船重点放在货柜船上。 董氏的选择方向是对头的,从80年代起其他用途的船呈减势,唯货柜船呈增势。 然而, 看好货柜船的, 又岂止董氏一人?
董氏新船的下水礼, 以浩大豪华而蜚声世界。 罗光影先生在 《东方学者号下水礼》一文中写道, “东方学者号是他(董浩云)名下第112艘轮船。董浩云的船只每逢举行下水礼时, 他所有亲戚朋友、 银行顾问、顾客及同事便聚集一堂, 当然还需加上艺术界的朋友, 譬如芭蕾舞家玛歌芳婷及钢琴家林柏尼。他会把飞机票送到所有人的手中, 保证他们一定到场。
“东方学者号在法国里维拉举行下水礼, 法国政府特派海军乐队在船坞先演奏 '星条旗' ,继而是 天佑女王' , 最后才是 '马赛曲,; 穿着传统服装的民族歌手则以高音合唱法国歌曲; 主侍下水礼的女士是波士顿第一国家银行主席希尔的妻子宝丽, 她把一瓶香摈掷向船头,说道:'将你命名为东方学者!'
“每逢新船下水,董浩云自己精心设计的庆礼节目总是为期3天,宾主有充分的时间吃喝跳舞····这是董浩云在法国建造的第10艘船, 法国政府唯恐招待不周, 派出一大堆副部长级人马到场助兴, 而且全部穿上 礼 服。 不过董浩云仍认为场面不够隆重,他说: '真要给这些法国佬看看我的新船在日本下水礼的排场!'一位英国石油公司的行政人员忆述董浩云在日本得到的礼遏:香摈酒瓶打破后,便鸣放21响礼炮, 跟着放白鸽满天飞。百多个穿着和 服的日本佳丽从船上走下来, 带所有的宾客上船参观。 "
董氏大肆造船, 为陷入危机的世界造船业带来一束曙光, 却无法驱散笼罩航运业的愁云惨雾。 据航运刊物报道,70年代末,仅北欧的港口,停航塞港的船只 达 1亿吨。 航运界人士不禁纳闷: 别人减船, 董氏造船, 他不 怕这些巨轮成为海上坟墓?
董氏不是没看到这些不详的报道,但他认为这些人过于 杞人优天。 航运业不景气, 船价暴跌, 正是扩充船队的大好时机。 老牌世界船王、 希腊的奥纳西斯正是在世界经济危机中, 买下一批被智者视为废铁的海上坟墓, 数年后航运业转旺, 海上坟墓一跃成为海上金矿!董氏欲做世界第一。 他得知胆小谨慎的包氏正在减船, 更是踌躇满志, 压倒包氏, 指日可待!
1980年,56.5万吨级的海上巨无霸轰然下水。 许多船东的油轮停航, 而他的巨无霸却揽上日本的业务, 不能不算异数。 同一年, 更为轰动的是他以1.16亿美元的较低价格,一举吞并英国大型船业集团一一佛奈斯维公司。 英国《泰 晤士报》惊呼: “素有东方海上巨龙之你的董氏船队, 如今成了海上恐龙! ”
恐龙硕大无朋, 但绝不是好事。董氏船队的旗舰, 是东方海外货柜航业有限公司. 东方海外一飞冲天,1981 年盈利达到高 峰, 年业务盈利1.74亿港元,非经常性项目盈利1220万港元,外汇折算差额溢利4120万港元。 香港航运股中, 东方海外股风头最劲。
1982 年 4 月, 董氏船队规模空前,有149艘船,总吨位1100多万吨。 其时, 包氏正大肆减船, 船只总吨位不确。4月中旬,董氏将去台湾举行第 150 艘船的下水礼。 一些传媒便把“世界第一大船王” 的佳冠戴在董氏头上o
这艘在高雄造的新船, 名为宪章号, 是3 万 吨级的豪华邮轮。 董氏有一问船务公司在台湾注册,更加上船东是船厂的衣食父母, 台湾当局对下水礼分外重视, 届 时有一大批政要云集高雄为董氏捧场。
最令董氏无限风光的是4月17日, 他将携摩纳哥雷尼尔王子伉俪飞往高雄, 由美艳惊世的王妃一一前好莱坞影星姬莉亲自命名宪章号。 董氏有这个殊荣, 是他被欧洲赌国摩纳哥皇室任命为驻港名誉领事, 这是董氏的诸多荣衔之一.
传媒纷纷看好这一次下水礼。
岂知世事难料。4月14日,雷尼尔王子夫 妇抵港, 有关方面不准董浩云去机场迎接。 事后有人推测, 董氏因业务关系, 与台湾的经济官员有联系, 港府出于政治上的考虑, 放不让董氏去机场。 董氏当时气得发颤, 认为是莫大的侮辱, 加之连日劳累, 不堪打击的董氏当夜突发心脏病, 被急 送养和医院, 次日凌晨,一代船王魂归大海,享年71岁。
董浩云再也不能参加17日的下水礼了!
4 月 17 日, 原定为台湾的下水礼, 变成香港的葬 礼。 港督麦里浩、 摩纳哥王于夫妇、 香港的政要巨商及各方代表3000余人参加葬礼。港台报章,多 以 “下水礼变成葬礼" 的大黑标题,报道董氏葬礼盛况。
黄忻强先生在《船王遗恨》一文中, 叙述董氏葬礼后道:"“一时香港街头巷尾、 茶楼酒肆都在谈论董浩云的生前身后。 人 们仿佛看到了落日余辉, 叹息董浩云 晚年好大喜功, 会祸延后代. "
东方海外主席兼 行政总裁, 为董浩云长子董建华。
1982-1983年, 世界船灾如寒冽的海风掠过全球各大港口。 港口成了停航船只的坟场, 船租暴跌。 东方海外盈利一泻千里,负债高达14亿美元(约合70亿港元)。而1978年,东方海外的船只市值为50亿港元。
1984年度,情况继续恶化, 总亏损额9.7 亿港元。
1985年得汇丰银行提供38 亿港元备用信贷, 东方海外仍回天无力, 营业毛利的80%雨于付银行利息。 东方海外被称为“为银行打工"。
1986年3月,中资集团通过霍英东伸出援手, 注资11.56亿港元, 获取东方海外 50%股权。 东方海外免干灭顶之灾, 不过仍未摆脱困境。
5 月 17 日, 新集团公布董氏集团债务长期重组计划: “董建华付出重大代价, 不再拥有任何权益, 保留 行政人员身份。
董建华 将债务转 作股本, 由老板降为职员, 老板由债权人担任。 香港最富有、 最显赫的董氏家族, 庞大的资产几乎化为乌有。
董建华具有父亲不屈不挠的意志,他主持东方海外的行政工作, 使东方海外从绝境中一步一步走出来。1990年10月将佛奈斯维公司出售, 年底出售货柜船,减至29艘。1991年5用18日报载, 东方海外税后亏损为2000万港元。
随着90年代世界航运业的缓慢复苏, 东方海外业务渐人佳境, 盈利逐年递增, 董建华被同业视为航运业翘楚,他作风稳健,保持 低调, 家族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