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天堂,强手如林战犹酣

2019-12-1608:54:19购物天堂,强手如林战犹酣已关闭评论

百货双雄

香港现时有大型百货商店200多家。 历史最悠久的是连卡佛, 连卡佛成立于 1850 年,为 英商 Thomas AshLane 等创办。 百余年来,连卡佛一度易手, 先是1969年由英资会德丰洋行购入;1985年包玉刚旗下的九龙仓收购了会德丰, 连卡佛亦一锅端归入包氏集团。

连卡佛虽两度易手, 高档路线却一直未变, 连卡佛在港拥有 5 间大型百货商店, 全部销售欧美名牌商品, 顾客以富人名士等高收入者为主。 近年来, 总裁杜佛烈曾表示, 在市场定位上, 连卡佛给人“高处不 胜寒" 之感, 故要适当销售一些中档商品,以吸引白领阶层。行家指出, 连卡佛唯有谨慎行事, 若丧失原有特点得不偿失。目前, 连卡佛仍是做豪客生意的高档店。

另一家英资大型百货公司-英之杰, 走的也是高档路线。

香港的华资百货公司基本都走中档路线, 其中影 响最大的是先施与永安。先施创办于1900年,由澳洲华侨马应彪等人创办; 永安的创始人郭乐、 郭泉兄弟也是澳洲华侨,永安创办于1907年.

马氏、 郭氏均是广东中山人, 又先后赴澳谋生, 赚得第一桶金后, 相继来港开办百货公司, 马氏、 郭氏的后人还有姻亲关系。 商场无父子, 更无亲戚,两家的竞争, 自永安加盟香港百货业起,就从未平息过。

徐舒先生在《香港风情》的一篇文章中写道: “两家公司早年在上海建筑公司大厦时,就互相比高;而在香港,两家公司的总店分店也近在咫尺, 如交臂 贴身战, 谁强谁弱, 谁盛谁衰, 双方你知我知,一目了然。"

双方都不甘示弱, 欲称雄香港 ( 中档) 百货业。

鉴于香港豪客愈来愈多, 一直主管中档(商品)、 兼营高档的先施、永安, 增大 销售高档的力量。 凡在失施能买着的高档商品, 永安亦应有尽有。 在市场定位上, 两家打了个平手-一皆顺应了消费潮流。

两家的竞争, 最触目惊心的要数价格大战。 先施周年减价, 商品在减价日以原价9折出售, 少数商品甚至减至2折。 其时先施顾客盈门,人头攒动。 捷足先登者, 竟可以3500港元购得原价2.3万港元一套的意大利真皮沙发, 以500港元买到一台1200港元的日本画王彩电。

先施出血大甩卖, 不怕蚀老本?其实, 像这种 “货真价昂” 的商品大贱卖, 数量 很少, 但产生的广告效应却十分轰动。 同时, 顾客既已来之, 未捞到“大便宜",“小便宜"也不会放过, 总会买走一些9折的商品。卖家可趁机处理掉换季或过时的商品, 减少库存, 加速资金回笼。

先施风生水起, 永安亦不甘寂寞,见招拆招,推出购物入帐咭(卡),顾客申请入帐咭, 使可在永安 “赊帐” 购物, 不必付现金。 入帐 咭比银 行 信用咭有个优势, 即可在每日打烊前4小时,凭咭在总店购买减价商品。 每年在永安总店分店购物达一定金额, 另可获公司的一份馈赠。 目前, 持永安入帐咭者有8万人, 这是一批稳固的熟客, 皆是信誉好的高收入者,购买力不可小觑。

先施、 永安除经营传统的百货业外, 还积极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在这点上, 永安的步伐比先施大得多, 由于扩张过速, 基础欠牢, 曾一度遭郑裕彤的新世界的狙击。 郭家竭力击退新世界, 亦元气大伤。

1989年, 永安为摆脱困境, 将永安百货的4成股权售予日资西友百货集团。 永安百货自此走出家族经营的“樊篱”, 结合日本零售业先进的管理方式, 店容焕然一新。 家族曾有人担心引进日资是“引狼入室”, 这份担忧事实证明是多余的,1992年,永安的营业额,是固守家族式经营的先施的6倍。在70年代前, 香港的百货业基本是华资的天下, 除先施、 永安, 还有大新、 中国、 裕华、 大华等多家大型百货公司。 它们之间竞争激烈, 现在他们更面临强大的对于一一日本百货业。1960年11月,首家日本百货公司一一大丸百货在铜锣湾开业, 华资大 股东是张祝珊家族的张玉良。 “顾客是上帝” 在日本商界执行得最彻底,加之日货价廉物美, 大丸百货业绩不俗, 引起日本同业的竟相效尤。

70 年代中期起, 松板屋、 伊势丹、 东急、 吉之岛、 三越等日本百货公司, 纷纷来港开设大型商店。

1985年初, 八佰伴在沙田开设17万平方英尺的大型商场; 同年5月, 位于铜锣湾地铁车站的13万平方英尺的上盖建筑内, 崇光百货在地铁通车之日隆重开幕。

华资百货业经营的商品, 一直分两大类, 先施、 永安等以西洋货为主; 中国、 裕华等则是清一色国货。 日货则兼有东西方之特点, 过去香港百货业一直轻日货, 这造成了日资百货公司偌大的生存空间。

日本百货业的 服务世界一流, 日资财力雄厚, 日货声誉日盛, 种种优势,不但东风压倒西风, 连港风也给东风吹得声势锐减。 香港拥有9家分店的大大百货, 在日资的冲击下,难以维系, 两次被汇丰银 行接管, 最后还是被清盘。新加坡的侨资吉利市百货,亦不堪日资的逼迫而宣告停业。

目前,日资百货的营业额,已占同业的6成。

香港的行内人士均表示,日资强劲,市场饱和(有大小百货店1万多家), 如还有谁在港开业, 等于慢性自杀。 尽管如此, 每年都有香港或境外的商人, 在港开设百货店。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