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崛起与店铺遍市
超级市场,早在30年代就在美国出现,而香港直到60年代末才出现首家超级市场。 个中的原因, 是香港劳务成本低廉, 百货公司有能カ雇用大批售货员.
超级市场有两大特点,一是开架由顾客自选; 二是场地大, 市场外还有宽阔的停车场。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 超级市场一般不可能占有宽阔的场地, 市场外, 更难寻停车的泊位。 尽管如此,超级市场仍倍受买卖双方的青睐。 对业主来说, 可省去日益高昂的劳务费, 省下的这笔钱, 可摊薄商品售价, 惠及顾客; 对顾客而言,选购方便,价格相对百货公司便宜,二次性结算,所需商品往往可一次购齐。
香港的超级市场, 有综合性的, 亦有专门性的。 均货色齐全, 安排紧凑,弥补了空间的卞足。 同时, 香港超市网点多, 不必像欧美那样 驱车购物, 弥补了没有停车场的缺陷。
据1991年的资料,香港超级市场共有891 家。 最大的是英资恰和系置地集团牛奶公司的惠康, 惠康首间超市在1970年开业,到1991年已有167间。第二大的是和记黄埔集团屈臣氏属下的百佳, 百佳超市成立于 1973 年, 到1991年也有 155 间, 直逼惠康。 和黄原是英资,70年代末为华资长实集团收购。 另外, 屈臣氏自己拥有60 多间超市; 万宁药房拥有 50 多间; 中国对外贸易部所属的华润集团,1954年涉足超级市场, 到现在已发展到 30 余间。
超级市场的蓬勃发展, 对传统的百货业构成极大的威胁,在80年代末,超市的营业额已占全港零售业的一半;到现在, 急速递 增到 70%。 超市的崛起,引起百货业的极大恐慌, 百货业纷纷效仿超市, 尽可能来取开架自选。
香港的超市,80年代出现一种非常特别的形式一一便利商店, 便利商店最初也是诞生于美国,营业时间是早晨7 时至晚上11时, 招牌一律有 “7一Eleuen”的字样。香港的便利商店也皆有这样的招牌,但营业时间大大延长,是 24 小时全天候服务。
香港是不夜城, 有上夜班青, 更有过夜生活音。便利店的夜间营业,是专为这些人提供服务的。 超市有各种便利食品供顾客选择, 速冻蒸饺、馒头、 烧卖、汤包; 糕点、 面包、 饼干等即食品; 牛奶、 咖啡、 果 汁等饮料。 店里有微波炉, 供顾客温热食用。
这种通宵便利的超市, 通常面积较小, 不求货色齐全,还靠 “方便、清洁、快捷” 来招徕顾客, 深受顾客欢迎。
便利店以怡和集团最多,它的招牌标志是 “7-Eleven", 目前拥有近 300间。其中的一半由治和直营; 另一半为特许经营, 由公司外的业主向便利店集团申请特许权,按协议缴纳费用, 门面及内装饰必须统一。
香港超市历史较短,它与传统的百货业一样, 处于高度饱和状态。 同业间竞争之激烈, 自不待言。
除了大中型的百货公司、 超级市场外, 香港的中 小店铺比比皆是。 它 们通常分两大类:专门店与士多。
专门店是销售某一品种或某一类型的商店。 如专卖家电、 时装、 鞋类、 珠主、 钟表、 厨房用品、运动器材等等。
同一类型的商店, 又可分多种, 如时装类, 可分男装、 女装、 童装; 可分棉布服装、针织服装、呢绒服装、 皮类服装、 毛织服装.
有的专门店, 专到只卖某一公司的单一产品;也有的专为特殊顾客服务的, 如肥佬服装、 大码鞋袜, 等等。专门店, 有同一店内高中 低档商品同时上架; 有的专走高中低中的某一档次路线.
专门店是百货公司与超级市场的补充, 这些零售业的 “大佬" 虽货色齐全, 但某一类商品, 却不如专门店的类别或品牌齐全。
1992年8月的《资本家》杂志介绍, 为 “顺应市场发展的潮流, 连卡佛于1980年开始设立销售个别名牌商品的专门店, 迄今旗下的高级时装和皮鞋专门店共有43间 经营、 代理的名牌, 包 括 Escada、 Mondi, Bruno、Magli, Gold Pfeil, Hugo-BOss 和 Miki-moto 珠饰等。
老牌百货公司连卡佛经营专门店,可见专门店对综合性零售商店的冲击有多大。 在百货公司, 商品 门类及品牌多如牛毛,销售势头很好的商品都会给湮没掉。 在专门店, 某一类商品, 某一种品牌, 能够充分突出, 其优势不可 低估。
专门店的装修摆设, 或典雅, 或新潮, 或古朴, 在内地游客的目光中, 家家都称得上精品店。 专门店的冷气开得很足, 店门敞开, 店内依然凉爽宜人。百货公司与超级市场均是明码实阶。 专门店, 有的是明 码实价, 有的是议价。不过,议价能够还低的价, 幅度 很小。专门店通常是独门独店。 从70年代起, 香港出现购物中心 (又 叫购物城) 。 购物中心设在大厦的底层至二三层, 用巨型玻璃隔成许多单独的 小间,每一间即是一家专门店.
购物中心是传统综合商店及专门店的 结合物。 从整个中心来看, 各类商品应有尽有; 而单独一间, 又相当专门化。 购物中 心, 少部分由某集团独资经营, 大部分是把铺位租赁给专 门店业主o
目前香港的大型购物中心有30余处, 发展前景广阔。 未来的出租大厦物业, 大都会采取购物中心的形式。香港数量最多的店铺大概数士多,士多是英文Store 的音译名, 即中国人指的小杂货店。 这是一种遍布大街小巷的零售店, 多是夫妻店、父子店,小本经营, 出售中 低档 小百货及食品。 士多铺位较狭 小, 不讲究装饰, 只求实用一根据所处的位置及客源销售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商品.
香港零售业,还有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 即小摊档及流动商贩。
据港府1988年统计,香港待牌小商贩有2.23万名,无牌小贩1.6万名。持牌小商贩集中在政府指定的露天市场或菜市场, 多有简易的带棚摊档。 无牌小贩则四处流动, 被人们称为“走鬼”。 走鬼多在早晨8时前、晚上9时后做生意, 这时当值的警员很少, 大有可趁之机。
小商贩 的 销售商品分两大类:一类是日用 小百货; 一类是日常蔬菜、 肉食、 瓜果.
女人街、 男人街是销售小百货的集中地。 女人街是卖女士 服装用品的,如中区利源东西街、 北角马宝道、 旺角西洋菜街。 男人街在 油麻地庙街, 专卖男士 服装用品。 女人街、 男人街的商品均是 低档货或冒牌货, 价格 低廉。 它 们的顾客,多是香港低收入者和内地游客。
小商贩提供了香港9成的蔬菜、 肉食、 瓜果。 价格比超级市场的 便宜, 品种也多。 它 们的销售对象就不仅仅是升斗小民, 富裕家庭及酒楼食肆, 都必须依赖他们。
这也是香港的零售业跨入现代化,而古老的商贩依然活跃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