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争霸,国泰港龙大拼搏

2019-12-1608:50:54空中争霸,国泰港龙大拼搏已关闭评论

港龙折翼

渴望一飞冲天的港龙始终困在地面展不开机翼, 而资金消耗却异常 惊人。每年 1 月, 各股东都要"输血” 应急。1987 年 1 月,增资至 4 亿港元,1988年4月,资本增至6亿港元。 行政首脑曹光彪称:月亏损约500万港元。

1988年9月, 港龙终于获得中港方面的正式批准, 开办港京、 港沪间的不定期包机航班。 港龙可望扭亏为盈。早在一年多前, 施怀雅兄弟眼看港龙要升空, 先给港龙当头一棒, 批出国泰新股给中资龙头一一中国国际投资信托公司。 香港中信首脑力荣智健, 其父荣毅仁为中国高层人士。 这样, 英资国泰不仅本港化, 还有了中资背景。 曹氏鼓吹的中资背景已不再是威胁。

那么, 荣智健在这次空中争霸战中, 为什么不支持港资港龙, 而与老牌英资太古“同谋”,“堂而皇之” 担任国泰的董事呢?

荣智健是国务院任命的商业机构负责人, 而非政工干部。 他在港发展, 并没有肩负政 治使命, 他必须对国家交予他的资产负责。 获得溢值极高的国泰股份,无论从任何角度看, 都是成功的商业行为。

1993 年, 荣智健在接受 记者采访时说: “我们差不多分析了 6个多月,觉 得国泰的盈利前景好, 经营完善, 而且有一个优秀的管理队伍。 我们就把我们的看法向总公司和北京国务院讲, 不到5天就得到批准。

“我们还看到,要在香港发展,不但要跟华资合作,也要加紧跟英资合作。 我们跟国泰、太古合作,觉得他们有一套系统,双方很容易有共同的语言,后来还成了好朋友,而且不光是工作上。

这一役,中信斥资13亿港元购入国泰12.5%股份,其中8亿港元是国务院特批借出的。 看来中方的着眼点是商业利益,并未将商业问题政治化。国泰有了港资与中资成份,为其顺利过渡到1997年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舆论均认为,施怀雅家族是识时务之俊杰。 港龙及部分传媒,猛烈抨击国泰享受港英当局大多的无形利益,现在中资参与其间,攻击的矛头指向谁?国泰与中资联手,使港龙本来就堡水甚多、不太可靠的政治优势化为乌有。现在唯剩下纯商业竞争。

港龙在1990年高峰时,才拥有自有和租赁波音737飞机4架,每架载客126人;国泰在同期拥有波音747飞机49架,每架载客490人,另计划陆续订购11架波音777飞机。 港龙仅北京、上海两条航线,并且是不定期航班;国泰拥有航线高达60条,并且大部分是通往国际大都市的黄金航线。当然,港龙家小业小,两条航线经营得法,仍是有利可图。

人算不如天算,1989年北京风波后沟通中国内地的航线大滑坡,不景气延至次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前。 报道称:“港龙的包机,除了几班从北京撤走港人时爆舱外,业务不景的情形不难想象。

港龙的航线全部在中国,而国泰的航线遍布全球。 中国旅游业的萧条,对国泰未构成太大的威胁。

报载, 港龙的包机, 载客率仅36%,同期的国泰所有航线航班载客平均值为70%。根据国际间民航“收支平衡”理论, 载客率需达 50%至 70%。港龙亏损,不言而喻。

对此情景,身体状况不佳的包玉刚更是意兴阑珊,他辞去港龙主席,由他女婿苏海文担任。

1990年元月,曹光彪又将增资买飞机,欲与国泰决一死战。 包玉刚突然决定把港龙的股份“让”给曹光彪,并指定必须再转让给荣智健。

包氏让股的价格几何?包氏未透露。 曹光彪又将包氏的股份转让给荣智健,但荣智健并没有做港龙股东兼董事,而是转手就把港龙股票“出卖”给国泰。

包大人身退,动摇了其他股东的军心,他们也出让股份。到1990年1月底, 国泰已控有港龙35%股权, 成为港龙最大股东, 港龙也由竞争对手变为国泰的子公司。

包氏未对他的行为 作解释。 他指定股份转让与荣智健,让国泰控得港龙的目的已很明显。 有人认为, 港龙 唯有成为国泰的附属公司,才能生存下去一事实也是如此。

在国泰的 “卵翼”下, 港龙实力大增,并已取得泰国3个城市、日本5个城市及中国内地24个城市的航线牌照, 部分航线已正式开通。 另外, 台湾、 印度、 越南等 10 多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航线, 也在港府航空监管机构的协助下, 进入谈判落实阶段。

这不是曹光彪发起创建港龙的初衷, 曹氏 “振兴民族航空业” 的一腔热情, 付之东流。

有人说曹光彪打政治牌选错了年代。

在70年代前,内地以阶级斗争为纲,只算政治帐,不计经济帐。 如果那时,曹氏高擎爱国旗帜,一定会得到中方的支持。 现在的中国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务实不务虚,在选择境外经济合作伙伴时,是以对中国经济发展更有利为出发点的。

这种务实的原则同样适用于香港。中国在1997年收回香港,是为统一大业行使主权,并非抑制或驱逐英资集团。相反,中方希望英资留港发展,为繁荣稳定香港起作用。 因为现在的英资,不同开埠之初卷人鸦片贩卖的英资,它们与华资一道, 创造出举世瞩目的香港经济奇迹。

理解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中方在港龙与国泰间所持的态度。

舆论认为,太古是最善打中国牌的英资公司。 港督彭定康的政改方案,英籍人士纷纷发表声明支持,而施怀雅兄弟就是不表态。 国泰实力雄厚,信誉卓著,传统英资又含有“本港及中国概念”,1997年后,大概没什么理由不让它继续生存下去。

看来有“中国红色资本家”之你的曹氏,对中国的研究,不及施怀雅兄弟。

曹氏近年把投资重点放在地产。他拟在上海南京路建造一座现代建筑永新广场。有人说,在中国第一繁华商业街发展物业,曹氏将获利甚巨,羡煞那些唯利是图的地产商。

这恐怕又是小人之见。 曹氏的初衷,是爱国爱家乡。

1996年4月28日,曹光彪捐赠1000万港元给清华大学作教育基金。曹氏此举,是对种种微辞的最好注脚。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