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分家
香港有不少大富豪, 先是在国外小发迹后, 再移师香港获得惊人发展的。如先施百货的马家, 永安百货的郭家,希慎集团的利家, 等等。 罗鹰石家族亦是如此。 罗氏原籍广东潮州普宁, 7 岁时随父前往泰国做小生意,1938年,20出头的罗鹰石来港做布匹生意。正如“树大要分桠,仔多要分家”一样,1951年,一直同居共财的罗氏家族协议分财产,罗鹰石分得约值几十万元的资产,继续做洋杂布匹生意,1955年赚得第一桶金一100万港元。这在当时是一笔不菲的资产,下一步干什么呢?罗鹰石看好当时并未大旺的地产。
罗氏在1956年就涉足地产,比后来的地产巨孽李嘉诚、 郭得胜、 李兆基、王德辉等“觉悟”都早。
1962年创办鹰君地产,公司名称取罗鹰石的“鹰”字与其妻杜莉君的“君”字,英文译作“大鹰”。
大鹰展翅,1972年鹰君地产上市。不知什么原因,“华资地产虎将榜”漏掉鹰君,本来不止五虎将,而是六虎将。
鹰君上市后的最初方向是发展中小型厂房,1978年转为发展商业楼字。当时股市盛行 “生仔热",即将上市公司下属的部分资产或业务“分拆上市",这样更有利于集资扩充,以小博大, 同时也可分散风险,做到一荣俱荣,一损独损。
80年代初, 鹰君将富豪酒店、 百利保分拆上市。 罗家资产急剧膨胀,脐身香港超级富豪。 鹰君地产、 富豪 酒店、 百利保投资, 合称为罗氏家族的一门三杰。
1982年,罗氏家族如日中天之时,突然一落千丈。
从地产商的角度,罗鹰石的发展方向绝没有错,可谓目光如炬,他看准中环与尖沙咀这两个港九商业中心早已饱和,必将延伸到湾仔与尖东。 故而在80年代初斥巨资购得尖东富豪酒店、湾仔鹰君中心地盘,并将富豪上市。其时股市地产大旺,罗鹰石踌躇满志。岂料人算不如天算,政治气候变幻,全港无一商人能预测到。
1982年,撒切尔夫人赴北京谈判香港问题,翌年又连爆谈判陷入僵局的传闻。 股市狂跌、地产崩溃、银行风暴,接踵而来。 罗氏全系三公司负债累累,债项倍于资产,股值大跌9成,全系一年内竟撇帐24亿港元之巨!多年后,罗鹰石谈及此事仍心有余悸,“一直以来抱着稳扎稳打的态度,最忌急功近利。
生意的基础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至于投机取巧,则只要一次失手便会全军尽没。 我常告诫子女,做生意切记不要贪心,不要冲动,一定要衡量后果,计划周详而后行事。”罗鹰石与记者道:“1983年大夫利,我常问自己, 这算下算全军尽没?”1983年算罗鹰石人生的最低潮,全系三公司上市,原想是“一荣俱荣,一损独损”,现在却 “一损俱损” 。原因是罗家虽看好地产,却过于冒进,举债甚巨。一旦滑落,便不堪抵御。
为了拯救全军尽没的困境,罗鹰石不惜忍痛割爱,将富豪与百利保的股权出售。 收购者竟是他的三于罗旭瑞与亚洲证券主席韦理斯。
全港舆论大哗,爆出罗旭瑞与父亲“不咬弦”的新闻。
罗旭瑞何时与父亲意见相左,罗家人一直对此守口如瓶。 罗旭瑞脱离家族事业正是“全军尽没”的1983年,据日后罗旭瑞解释,他是想不依赖家族的荫庇,凭自已的实力创建一番事业。
从此,罗氏父子分家,实际上是分手,罗旭瑞并没从家族带走一块钱资产。 他独立创业的资金,是他在家族打工应得的那部分。
罗鹰石在内外交困下,急召在美国行医的次于罗嘉瑞,顶替三子罗旭瑞的空缺。
罗嘉瑞受命干危难之中,尽心悉力鼎助父亲收拾残局。1984年,跌入深渊的鹰君在出售富豪后,终于看到一线光明。 到1989年,鹰君盈利10.38亿港元,创历史新纪录。
相比下,三子罗旭瑞集团的业绩令人瞩目,故世人称: 老鹰不及雏鹰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