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登父子
包玉刚弃舟登陆, 收购英资九龙仓、 会德丰。 香港的部分传媒, 尤其是内地的一些文章, 过多地从政治的角度予以评价: “包玉刚为民族而战”“包氏不畏不可一世的英资集团, 大长中国人志气"、
“包玉刚不槐是当代民族英雄” ......
类似评 价, 在有关李嘉诚收购英资和黄、 港灯的著述中,也处处可见。
1981年 5 月 12 日, 包玉刚爵士在香港记者俱乐部发表讲话。 现录其一段:
"我想你们其中必然有人会对我参与某些本港地产公司活动感到兴趣。 让我告诉你, 我参与地产活动, 并非因为我想与传统的英资洋行作对,而是像香港其他大多数人一样, 我对香港的前途充满信心。 控制权从一个环节转到另一个环节,或者从一个集团转到另一个集团, 只是表示某些由于商业上成功带来的资金需要另寻出路。因此, 假如香港的纺织、船务或者银行界收购其他地方的资产或企业,那也只不过反映了香港的经济力量,以及我们已经进入跨国企业的行列。
这段话, 至少可以作为包氏自己收购英资的诠释。
面对华资节节 胜利, 英资步步败退, 港英当局格守积极不干顶政策。 不管官员的内心是怎样想的,政府的态度表明:任何势力的消长盛衰, 都是正常的商业现象。
在华资与英资的较量中, 第一大英资集团汇丰起了关键作用。汇丰鼎助华资令中国人欢欣鼓舞。沈弼说: “我喜欢跟中国人做生意, 因为中国人讲信誉。" 商业信誉, 不仅指业主的品质,更指业主的偿还能力。 香港的现 状是,相当一部分英资业绩不佳, 而华资虎气生生。 在世界银行界流行极广的一句名言: “下雨把伞收去, 天晴送去一把伞。" 现在相当一部分英资笼罩在愁雨之中,汇丰便不顾同胞情把伞收去, 再送予正走在阳光道上的华资。
平心而论,怡和的几任大班, 都是杰出的企业家, 但他门犯有一个最大的错误一一对中国政府持有大多的戒心。他们过多分散投资到海外, 造成大本营香港后方空虚, 予华资可乘之机。言归正传, 现在谈另一大英资洋行会德丰。
会德丰洋行于1925年创立于上海, 创始人是英籍犹大人乔治· 马登。1946年, 老马登来港发展, 其主要业务是航运, 规模迅速扩大, 足以与老牌怡和、 太古的船队抗衡。
50年代初, 包玉刚与上海同事经营贸易公司, 和马登有生意往来一一贸易公司的不少货物由马登的船只运载。为联络感情, 包玉刚送他一幅价值不菲的中堂寿轴。
1955 年,包氏想涉足航运, 飞赴伦敦拜见乔治· 马登, 期望得到马登的援助。 马登并不看好毫无航海经验的包氏, 在答应借钱的同 时提出许多苛刻条件。 两人不欢而散。
包玉刚在航运业的成就, 令马登大跌眼镜。说来令人奇怪, 包氏在航运业的合作伙伴, 不是宁波老乡、 中国航运业者 行尊董浩云, 而是昔日"冤家” 乔治· 马登。 他 们合伙经营亚洲航业, 交谊日笃, 成了莫逆之交。
乔治· 马登的儿子约翰 · 马登, 任会德丰主席兼总裁。 老马登大部分时间呆在英国, 处于半退休状态。小马登延续了父亲与包氏的交往, 但只限生意上, 谈不上私交。
会德丰在马登父子的打理下, 六七十年代步人鼎盛, 会德丰不再是传统上的航运公司, 它是地产与航运并重、 多业发展的大型集团, 附属及联营公司达200 余问, 主要有:夏利文发展、 会德丰船务、 宝福发展、 联合企业、 连卡沸发展、 联邦地产、 置业信托, 等等。业务范围遍及欧美及亚大地区, 大本营仍在香港。
会德丰与怡和、 和黄、 太古, 并称为四大英资洋行。
马登父子, 皆对共产党政权持有戒心, 一有风吹草动, 便举棋不定, 进而走资跨国。 这样几进几出,消耗了大量的精力财力。 会德丰摊子大大, 战线大长,熟悉其内幕的人知道,貌似强大的会德丰基础并不牢。
“赚钱在香港, 发展在海外”在这点上, 会德丰与 怡和集团如出ー辙。
1980年, 包氏减船登陆, 在航运界引起极大震动。 约翰· 马登仍我 行我素, 大肆利用船价低的大好时机扩充航队。 世界航运不景气, 油轮首当其冲,而会德丰主要是散装船, 散装货运仍有利可图。
有文章说, 包氏一任小马登在错误的航道一意孤行, 而不加奉 劝, 力日后收购会德丰埋下伏笔。 此话说对了一半一一包氏确没有奉劝过 小马登。 包氏减船, 是在数年后证实是明智之举, 万一是错误的抉择, 岂不连累小马登? 聪明的包氏不会干这蠢事。 再说, 约翰· 马登已是商界政界骄于, 赫赫有名的会德丰大班、汇丰银行董事、 市政局议员、太平绅士、 英皇室CBE勋衔获得者, 约翰· 马登, 也用不着年纪仅比自 己长一岁的包氏来指点迷津。
1982年, 香港报章刊出一条花边新闻, 说包玉刚 30年前赠与会德丰已故创办人乔治 ·马登的一幅中堂寿轴,不慎流落民间,在一古董杂货摊上售卖, 马登独子约翰· 马登获悉前去购回此宝物, 却发现他人捷足先登购走。有入指出, 这件事成为日后包氏收购会德丰的 “契机"。 这至少表明, 马登家族并没把包氏赠的宝物当一回事,伤了包氏的自尊。 这还表明, 包氏与马登家族缘份已尽。
1983年, 会德丰船务共拥有29艘船,载重量139万吨。由于航运市道狂泻, 公司负债 21, 8 亿港元, 另外, 还需付出6.8亿港元才能完成正在建造的船。
债台高筑的会德丰船务被迫减船,到1984年上半年,债务减少了5.6亿港元。 又由于会 德丰总公司的支持, 减少资本承担4.68 亿港元。 但同时出现0.65 亿港元的亏损, 债务仍高达 16.2亿港元。业界传出消息,会德丰船务可能会因债务而清盘。
如果包氏有心收购, 这倒是天赐良机, 但包氏没有这样做。
登陆船王包玉刚, 借壳扩张的雄心丝毫不减, 却不忍拿会德丰开刀。 包玉刚恪守中国人的传统: 朋友妻, 不可欺; 朋友财, 不可贪。 包氏与老马登是忘年之交,撕不下这个情面。
但事态的发展, 已使包氏毫无顾忌, 首先是约翰· 马登捅破情面这层薄纱一一他心中根本没有父亲的至交包玉刚, 在包氏完全不知的情况下, 把会德丰股份易手他人。
中英联合声明, 香港将干1997年回 归中国。 约翰·马登不堪设想共产党接管香港后,将会不会像1949年那样对待外资企业。1984年底至1985年初, 正是会德丰空前危机的时刻, 负债累累, 脆如蛋壳。 市面盛传, 数家公司欲收购会德丰,小马登草木皆兵,惶惶不可终日。
与其坐以待毙, 不如以退为迸, 售股套现, 摆脱眼下的危机。 约翰·马登便把所持会德丰股份秘密转让给新加坡商人邱德拔。
邱德拔祖籍福建, 是新加坡良木园酒店集团主席、 马来亚银行创办人及大股东, 在南洋及澳洲拥有大批物业。 据《资本家》杂志的1994世界华人富豪榜, 邱氏在新加坡华人富豪中排名第二(第一为黄廷方家族),家族资产约19亿美元(约折140至150亿港元)。邱德拔早就有意来港发展, 收购会德丰, 正是他大举进军香港的契机。包氏得知马登与邱德拔的秘密交易, 十分生马登的气。 但接下发生的事情, 已与马登没多大关系, 会德丰大战, 是在包氏与邱氏两人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