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大战
施约克·施怀雅爵士于1983年逝世,他是太古洋行最杰出的大班。 老施怀雅死后,家族事业由施约翰·施怀雅、施雅迪·施怀雅兄弟共同打理。根深蒂固、实力雄厚的施怀雅家族,害怕港龙主席曹光彪吗?
答案是否定的。 但他们害怕曹氏声称的中资背景。
港龙是港澳国际投资公司与曹氏合作组建的。 港澳国际股东有31位,包括曹光彪、包玉刚、李嘉诚、 冯秉芬、马万棋等港澳著名人物,传说港澳国际有中资背景,中国银行占22%股权,华润公司及招商局共占30%股权。 香港在1997年将回归中国,在香港,无论英资华资,听到中资都会肃然起敬。曹光彪来头真不小,难怪施怀雅家族如临大敌,感到畏惧。
港龙尽管拥有靠山,但甫问世,·就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 港英当局迅即立了新法,限制香港新的航空公司成立。并以港龙非英资,不符合法规为由,迟迟不予批准。
港府立的航空法例的核心,是“一家公司,一系航线”。 如香港一北京一条航线,只允许一家公司专营。 事实上,所有的重要航线, 已经给国泰霸满。原来港府的航空监管部门,只是按国际协议实施“一家公司,一条航线”。这种国际协议,是解决航空业混乱局面的有效途径,港府立新法,从法律角度看,没什么可挑剔的。 但以这么惊人的速度立法,用心昭然若揭-是针对港龙的。
这样, 港龙充其量只会是一同包机公司。
国泰有法律武器, 港龙有政治这张王牌。 据传媒称, 曹光彪宣扬中国政府对港龙的支持, 有点拉大旗做虎皮的味道。
大概中方 认为曹氏独力难支, 或许又是出于港府新立法的考虑,1985年10月, 有人游说包玉刚担任港龙主席。 包氏于1963年加入英国籍, 是英皇室的座上宾。 包氏还与北京政要交往甚密。 包氏出马, 港龙必气贯长空。已登陆的包氏, 顿生凌云志, 欣然答应。 包氏与曹氏的一个已入英籍的儿子, 共占港龙股份 50%以上。 华资港龙, 摇身一变成为英资港龙。 这样, 港府才正式批准港龙成立。
港龙副主席曹光彪宣布, 港龙资本已增至两 亿港元, 各股东 将会不断注资,将订购一架波音737客机,不日开通至北京、上海的航班。以后, 将不断增设新的机型及新航线。
这当然是曹氏的一厢情愿, 新法例如紧箍咒, 牢牢套在港尤的“ 脑门” 。按规定, 一间包机公司, 航线不得与已开辟的航线重复; 不得开定期航班; 不得做广告宣传; 不得直接向乘客售票;不得在航 线终止站设办事处; 每月须向港府航空监管机构申请一次才能继续经营;包机不准在下午12:30至4时起飞降落。
港府的新 法例不算大苛刻,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类 似的立法。 香港推崇法治,叱咤全球商界的包爵士无可奈何。国泰有新法例的庇护, 更有实力上的巨大优势。 港龙仅一架波音737, 国泰拥有波音747达45架!国泰现在有恃无恐,它不怕1997年后,英国大势已去,中国政府与它过下去吗,施怀雅家族认为中方是会秉公处事的,说话(指法例)是算数的。 施怀雅兄弟反复研究《中英联合声明》中的航空业条款,看不出有什么优待中资华资而排斥英贤的含义,但有一点显而易见,这就是强调“本港”。
太古集团匆忙将国泰上市,让公众待法定比例的股份,使英资国泰本港化。国泰更是自我标榜是“港贤”。所集新资,用于购买新飞机, 增设新航线。
在这场商界交锋中,港龙由中资变“英资”,英资国泰又变港资。 为适应1997年,曹氏接着又声称港龙是“港资”,变幻如此频繁,港民眼花缭乱。有不怀好意的人称:港龙是条变色龙。在这场“变资”较量中,国泰略胜一筹,其间,曹光彪曾多次借助传媒向公众呼吁,抨击港府, 请求公正,以唤醒公众的民族热情。 曹氏在报刊发表言论:
“香港政府竭力反对国际保护主义,并派人到欧美游说,要欧美开放市场,但在香港航空政策上却构筑保护主义堡垒,这岂不是莫大的讽刺?国泰既不是香港的国营公司,也没有向港府交纳专项垄断税,如此保护国泰利益,实际上是保护英国利益不遗余力,而下惜用港府政策的名义。
包玉刚一贯声称商业行为格守以和为贵,在曹氏的激励下,也借传媒的力量炮轰港府: “不要以为我现在只是为港龙争利益,这也不仅是航空间的冲突。一条航线只唯一家公司经营的政策,造成垄断而不公平,有违本港工商百业以至港府长期遵循的自由经济哲学,实在极不光彩,后患无穷!”呼吁归呼吁,国泰空中霸主的地位,稳如泰山。 当时有人说,港龙要撼国泰,唯有靠中资背景了。 港府对来自北京的压力,一贯以软弱著称。 人们抱各种心态,期望曹光彪等从北京带来尚方宝剑,大杀回马枪!
谁都不曾想到,在香港寸步难行的港龙,到北京也四处碰壁。 曹氏、包氏无数次飞赴北京,进展非常不顺。一切问题最后裁决都得归于中国民航总局,有关官员表示,港龙是在港注册的包机公司,中国民航无权单方面决定中港间的航运。
据报载,中港问的航班已经不对等,中航与港航的航班比率为10:1,悬殊惊人。中方已面临来自港方的压力一一要求增加航班,改变严重不对等的现状。现在港龙要求开辟航班,中方自然会感到头痛。 很显然,中国民航对自己的航空公司实行保护主义。 这种做法,也是一些航空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常采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