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龙升空
曹光彪1920年生于上海,父亲是开服装店的小业主。 曹氏7岁上教会学校读书,放学后及假日到父亲的店铺帮忙。 曹氏中学毕业后,已是一个能工巧匠,他17岁便独立开业,办了一家呢绒店。到1949年前夕,公司已有300多员工,店铺遍及上海、南京、重庆、台北,还在上海设有呢绒厂,是全中国最大的呢绒公司。
曹光彪在内地的事业到此嘎然中断,他卷资携家南迁香港,继续他的老行当。50年代初,他只把大儿子留在身边,家庭其他成员又返回上海。解放时民族资本家仍拥有自己的产业, 可在新政权的监管下继续经营。
曹光彪共有10个子女, 老二至老四中学毕业后先后来港, 他们都受到良好教育。而另5个子女,文革中或下放到边疆,或进工厂做学徒,饱受生活磨难。 到70年代末, 内地这些子女才回到父亲身边,曹氏全部送他们出国深造。
对资产的丧失和子女受的苦难, 曹光彪毫无怨言。
1994年, 曹氏在接受记者采访中说:
“国民党到了后期, 经济崩溃,敲诈勒索, 什么都有。 共产党很清廉,当时主要是知 识分子, 甚至做老板的, 都相信共产党能救中国。 共产党代表中国的希望。
“我们年轻时, 确实受到了当 时毛泽东所说的三座大山的压迫一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 中国乱得太久了,找不到出路。 抗日战争后, 共产党号召力最高,威信也最大。
“1949年时说的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 五星红旗上的一颗 小星 便代表民族资本家。 工业家相信实业救国, 当 时的著名工业家都是共产党团结的对象,对他们的评价也很高。”
曹氏对内地过去的极左做法也进行了善意的批评。
曹氏是个不折不扣的商人,并且在同业中相当出色。
曹氏在1954年设立太平毛纺织公司;1958年,首次将毛绒制品打入老牌毛绒生产工国英国;1970年,到葡萄牙开设分厂; 1978年,在珠海办香洲毛纺厂,是香港纺织界最早与内地合作的厂商之一; 80年代后,以惊人的步伐在中国内地、印度、毛里求斯等劳务成本低廉地区办厂。80年代中期,曹氏的永新企业市值约10亿港元,是香港纺织业的大型企业之一,曹氏也赢得毛绒大王的称号。
1982年,撒切尔夫人北京会谈后在港停留。 在记者招待会上,铁娘子振振有词说: 自从香港开埠以来,英国没有拿走香港一分钱,香港赚的每一笔钱,全部用在香港。
撒切尔夫人的这番话,赢得英籍人士与亲英人士的一致喝彩,“同时,也受到亲中人士的评击:英国政府或许未明目张胆拿走香港的钱,但英国商人在港英政府的庇护下,亨受太多的无形利益,早年从事贩卖鸦片的罪恶勾当,另外, 几乎独揽了香港的专利经营。港府对绝大部分公共事业,实行专利管制。 早年,英资凭藉财力雄厚、技术先进,几乎控制了所有的专利。 进入80年代,华资崛起。 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先后落入华资手中的专利经营权有:港九的巴士公司、电车公司、山顶缆车公司、商业电台、无线电视台、亚洲电视台、中华煤气公司、香港电灯公司、海底隧道公司、天星渡轮公司、和记传讯(无线电话)公司,等等。
控制在英资手中的仅中华电力公司大东电报局 (总局在英国, 主要业务是国际电话)、 国泰航空等寥寥几家。自来水公司等归香港政府直营。实 行对公共事业专利管制, 与港府的积极不干预政策原则上不矛盾。 在提倡自由经济的美国, 亦是如此。
上述三家英资专利公司, 中电与大东不仅难收购, 连参与竞争的可能性都没有。 目泰也是不可收购的, 太古控有约70%的股权(汇丰约占30%),国泰是施怀雅家族的聚宝盆, 无论如何都会抓住不放。 然而, 同样是实行专利管制的传播业, 却允许数家电视台并存竞争, 那么,香港航空业,出现两家航空公司并存的情况, 也是可能的。
1984年10月,《中英联合声明》发布, 有关航空业的条款是这样的:“在香港注册并以香港为主要经营地的航空公司与民用航空有关的行业可继续经营。"
曹光彪反复揣摩这句话,由衷欣慰,他放弃了投资地产的初衷,转到空中,欲与国泰分一杯羹。 曹氏同时相信,中方在1997年接管香港后,不仅会排斥英国的政治势力,连享尽百多年无形利益的英资,也将会排挤出局。1985年7月,在曹光彪的积极鼓动与筹划下,港龙航空公司宣布成立,曹光彪出任董事长。 曹氏大力鼓吹振兴民族航空事业,不能再容忍英资航空公司独霸中国香港的领空。在香港的历次商战中,没有一次像现在这样,带有浓郁的政治色彩。
舆论均认为,曹氏的目的,是要港龙在1997年后取代国泰。 国泰更是这样认为的,这对施怀雅家族,不啻听到了丧钟。
空中争霸战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