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战:满目疮痍太古涉足航空业

2019-12-1608:39:44香港商战:满目疮痍太古涉足航空业已关闭评论

惨淡经营

太古收购国泰, 是 福是 祸, 当时尚是未知数。

在伦敦与香港的董事会上, 不少董事指责施约克的草率行为。 施约克回忆道: “当时压力确实不 小, 我虽然坚信航空业将会有惊人的发展, 但这个包袱要背多久, 我心中却无底。”

战后赢利最大的行业, 当数航海运输。 船坞、 港务、 船队成为太古的聚宝盆; 航空在当时并不十分看好。怡和等大洋行,均无涉足航空业的企图。虽然如此, 香港的航空业竞争却非常激烈。 属于小矮人的国泰, 在英美法等空中霸王面前, 只能望其项背。

施约克之所以敢接国泰, 是看中本地公司具有航线上的优势, 外地公司开辟航线会受到 相应的法例限制。. 施约克说: “我既已接下国泰, 非得好好经营不可, 不能浪费这种优势。”

同一条航线, 不同公司的班机, 谁盛谁衰, 完全由乘客来决走。

施约克牢牢抓住安全管理与服务管理不放。 他经常向员工谈起他第一次乘机的险遇, 告诫员工, 安全与服务是公司的命脉。

机型显然是公司盛衰的至关因素。当时执航空工业牛耳的, 数美国道格拉斯公司,DC3与DC4军用飞机在二战中大出风头, 战后, 道斯拉斯迅速民用化,这两种机型成为战后至50年代初的飞行明星。

1949年, 国泰斥资购入4架道格拉斯作为重要航线的定期班机。

1952 年, 英国推出世界第一架民用喷气式DH106慧星式飞机,同年5月 2 日, 完成伦敦与约翰内斯堡 ( 南非 ) 之间的远程载客飞 行。 这标志着民用 喷气时代的到来, 喷气客机以其航速快、航程远而使航空业人士大为振奋。

施约克获得汇丰的贷款,准备回英订购慧星式。 他最后空手而归, 不是其他原因, 而是他举棋不定, 他听取了专家劝告, 专家认为喷气技术尚未完全成熟, 最好再观望一段时期。

1954年, 两架慧星式飞机机毁人亡, 纯属技术原因。 慧星式寿终正寝,国泰逃过劫数。

英国在1953年还推出子爵708株式客机, 它使用的是传统的螺旋桨 涡轮发动机, 四引擎, 两种型号各载客47人与 75 人。 慧星昙花一现, 子爵一枝独秀。

50年代中后期,子爵708株式是国泰主要的机型。 施约克说: "国泰的作风一向稳健, 但稳健并非固步自封, 要想赢得乘客, 必须赶上世界航空业的新潮流, 潮流的标志就是机种机型。”50年代, 美国洛克希德、 道格拉斯、 麦克唐 纳、波音等飞机公司, 先后推出性能可靠的喷气式军用、 民用机。波音公才后来者居上, 它推出的最新式的 707一121 型飞机, 具有各种良好性能。1958年10月26日,世界航空巨擘泛美航空公司,在北大西洋航线最先使用波音707。泛美航空一直是世界航空业的龙头,被泛美航空认可的飞机等于 贴上金字招牌。 波音707 名声远播,从60年代至今,波音系列独占世界航空业鳌头。 ( 关于波音公司的故事, 请参阅广州出版社出版、熊光炯著《波音帝国风云录》)毫无疑问,从60年代至今, 波音系列客机是国泰的当家飞机。

1964年,国泰太平洋航空公司分拆为国泰航空有限公司和香港飞机工程有限公司。 最大股东为施怀雅家族控制的太古集团。

国泰经过近20年的惨淡经营, 稳步发展为大型航空公司。 在太古接手国泰的最初数年, 常常亏损或无利可图,稍后慢慢盈利, 到 80 年代, 国泰航空、 港机工程、 航空食品等航空业的盈余, 占整个太古集团年利润的一半。 国泰成为名符其实的聚宝盆。

国泰聚金, 自然有人见猎心喜, 于是在80年代末引发一场声势浩大的空中争霸战。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