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手竞争
船多旺港, 店多旺市。皇后大道中的一小块地方相对开了两家百货公司, 使这块地方成为香港中档百货中心。 顾客看了这家转那家, 把两家的生意都带 “火” 了。 两家的生意都渐入佳境。
两家心照不宣形成了价格同盟, 这成为两家能长期共存的主要基础。
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虽是同乡, 虽都来自澳洲, 在商言商, 他们谁都想争第一, 并且是在对方眼皮底下试比高低。
1909年2月,先施改组为有限公司,资本金增至20万港元。先施大楼, 地下至四楼,全部做铺位, 规模之大, 商品之多。 列同业之冠。
1912 年, 郭乐回到香港鼎助弟弟。 郭乐任永安总监督, 郭泉 任副总监督。 这一年, 永安总 行迁至德辅 道中,楼高五层, 铺位较原来扩充两倍, 资本金亦扩充两倍, 在香港百货业奇峰突起。
1913 年, 先施通过扩股 增资, 资本金增至80万港元。 两年后, 先施在德辅道中购得一块土地, 遂大兴土本。1917年,德辅道中73-79号,突兀起一座六层高的先施大楼(总行),建筑为欧式风格, 比古典式样的永安大楼更高更气派。 先施率先采用升降机载客,大台附设咖啡露大座、 酒 吧、 菜馆, 入夜后增设歌舞杂耍表演。 先施成为集购物、 餐饮、 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场所。先施大楼独领风骚20余年,到40年代初, 永安使出大手笔, 在德辅道中永安中心现址购得一片地皮, 地皮面积4 万平方英尺。 永安在此建起气势宏伟的商业城,前后铺面共30间。《南华早报》说:“大凡人间能享受到的东西, 永安商业中心皆有。” 此话虽有夸张,但足见永安 服务设施之全、 综合性之强。
在永安创建之初, 先施的一些股东, 指责永安是先施的跟屁虫。 这句话传到郭泉耳里, 郭泉说, 我在斐济就这样做的, 难道我为了标新立异, 弄老太婆站柜台不成? 至于为什么要在皇后大道中和德辅道中设店, 这里是香港的旺市, 有钱人多, 难道要把店开新界乡下去才对?
有股东劝马应彪给一点颜色给永安瞧瞧, 马应彪说,店多旺市, 永安不来别家会来, 虽然竞争会激烈, 但我还是最欢迎郭家这种守行规的对手。
严格他讲, 先施、 永安各有千秋,各具特色。 两家的微妙, 大概数大新的人最清楚。
大新百货公司成立于1911年, 行址在德 辅道中, 也是澳洲华侨资本, 资本金40万港元, 大股东是蔡英辉、 蔡昌、 蔡子昌等, 故叫蔡氏大新。
在大新成立前后, 蔡氏兄弟对先施、 永安作过调查对比。
表面上看,两家如出一辙, 其实大有奥妙。
两家在同一商标型号的商品, 标价一模一样,但转季价就大不相同。并且, 两家尽量避免进一家的货,这样, 定价就有较大的灵活性。
两家的店员, 都是6港元的月薪,但花红不尽相同, 彼此都各有高低。两家都不互相挖角, 绝不聘用对方辞退或辞职过来的人。 但两家在物色新人上,殚精竭虑, 各有奇招。
究竟鹿死谁手呢? 大新发现: 竞争,使两家都不敢松懈,锐意改革,发进取。结果两家都愈斗愈强, 愈斗愈发。 所以, 大新的经营方 针, 也是建立在公平竞争的基点上的。
大新虽是新手, 大新的众老板, 均是澳洲侨商中的强手,因此, 先施、永安都不敢掉以轻心。
真正使先施、永安感到威胁的, 是有着“上海流氓大亨” 之称的杜月笙举资进军香港的百货业。1938年11月,以杜月笙为董事长、 胡士澄为经理的中国国货公司, 在香港立足开业。
传闻之中的黑帮头于社月笙杀人如麻, 在国货公司开张前, 杜月笙宴请香港商界人士, 先施、 永安的老板因是同业, 也到会祝贺。 在宴席上, 杜月笙慷慨激昂, 发表了一通爱国讲话, 言称为抗击帝国主义经济侵 略, 提倡国民使用国货, 国货公司理当身做表率, 就是亏本也要奉行爱国主张。
散席后, 极少坐到一块的马家、 郭家聚一块商议,猜不透杜月笙此话是真是假,如真是这样,我们以卖洋货为主的方针要不要变?
先施、 永安都是纯粹的商人,不同国事。 从他们自身的商业利益上讲, 他们很不愿放弃洋货。
国货公司果然依照杜老板的政治主张去经营。 同时, “上海流氓大亨” 杜月笙, 并未在香港的业界耍流氓, 国货公司的店员,一面卖国货,一面宣传爱国。
先施、 永安不知所措。 这时, 日军已占领中国半壁山河。 在新界的省港边境线以北, 日军屯兵扎营, 对港九虎视耽耽。 先施、 永安、大新、 国货、 连卡佛都顾不上互相竞争, 而是考虑该如何生存下去。
先施公司从本纪初开始, 渐渐成为马氏的天下。 除马应彪家族, 还有马永灿家族。 后来,扩股增资, 马炎漳家族加盟。 他们都是中山同乡, 只是不是同一宗族。
马氏各家族很齐心,紧密得如一家人。
马家与郭家的竞争,不仅限于香港的百货业, 几乎处处都并肩竞争。
先施向港外、业外发展, 始于191.2年。 这一年, 先施斥资40万港元, 在广 州长堤设立五层高的先施百货大楼,为广州同业的巨头。1914年,先施在中国第一大都会上海, 兴建南京路先施百货公司, 规模之大, 货物之多, 令上海同业刮目相看。 老上海人,无人不知先施。
其后, 先施又在上海广州等地, 大兴土木,建旅店,开办家私(家具)工厂、 化妆品厂等。
1915年, 先施涉足保险业, 开办先施保险置业公司、 先施人寿保险公司。 此外, 先施还把触须伸到国外, 在新加坡、 日本、 英国、 澳洲设立保险分行及百货分店。
到30年代,先施集团已成雏形。各公司总管均由马氏各族的人担任。先施鼻祖马应彪的儿子全在本集团服务。 马应彪很重视对儿子的培养, 他绝不因为是自己的亲子而优待。 据马应彪第九个儿子 、现年80多岁的马少聪回 忆, 他们兄弟都是从见习生干起的,或站柜台, 或打杂, 月薪与店员一样,都是6港元。
现在我 们看看永安的状况。 永安也是从1915年起涉足保险业的,创设永安水火保险公司、 永安人寿保险公司。1917年,郭氏兄弟集资250万港元, 到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开设永安百货公司。 永安公司与先施公司几乎是同时告竣的, 与在香港的 情形一样,又是近在飓尺, 如一时并肩的巨人。
那时,上海人说去广东人的百货店白相(逛),一定是指先施,永安这两家。1921 年, 郭泉在上海考察, 觉得纺织业潜力很大, 于是与郭顺等人创办上海永安纺织公司。 这是永安最大的投资项目,集资600万港元。开业3年后, 织布厂、 纺纱厂、 印染厂增至 5家,;全盛时共9家。 其中设在上海吴淞的纱厂气势宏伟, 员工逾2万人, 是中国最大的纱厂。
永安的惊人业绩,与银行的大力资助分不开。最初, 郭氏兄弟攀结上华商领袖何东爵士, 由何东担保, 获得汇丰的贷款。透支由最初的60万港元增至后来的200万港元。
郭泉与香港富商李石朋结为亲家。李石朋长子李冠春在东方银行做买办,得李冠春鼎力推荐, 郭氏兄弟获得向数家银行贷款的便利。
1931年,永安公司设立永安银行。 永安以银行为核心, 渐形成永安集团。
永安在香港、 上海、 广 州拥有多处分行、 分店、 工厂、 物业。 这些分支机构, 有不少与先施处在一条街上。 从20年代起,很难说谁紧跟谁, 只能说英雄所见略同。
先施、 永安对外很团结, 一致以广东商人的面目出现, 仿佛是兄弟连襟。当时没有富豪排行榜, 无 法用数据来明确谁居第一。 不过, 据老一辈港商言及, 永安后来者居上, 规模资产均超过先施。
共存共荣
在抗日战争时期, 尤其是香港沦陷时期, 两家损失惨重。 内地及香港收复后, 先施、 永安重振雄风, 事业如日中天。 其中, 永安还斥巨资, 在上海南京路原址重建永安公司大厦。
水安大厦的油漆气 味未散, 国民党兵败如山倒。 先施、 永安卷资迁往香港。
其时, 大批人涌向香港, 香港人心惶惶。
对经商一向独有情钟的马家郭家,比任 何时候更关心政 治。 港府、报纸、电台、 民间的说法都不一样, 他们无所适从, 不敢相信“政治”。 他们同时也不敢相信上帝 (两家成员, 多信基督教), 而相 信“ 混战” 了数十年的竞争对手。
数十年的竞争, 使两家都产生这样的直觉, 只有两家相厮一块, 才能共存共荣。
传说两家当家人会面, 是在西环一家偏僻食肆。 马家说: “如果你们不走, 我们也不走。” 郭家说: “如果先施迁资澳洲, 永安也马上迁资澳洲。 ”两家谁也不肯先表态。 夜深沉, 浪涛与风声显得分外萧瑟。 最后他们决定同时表态, 把自家的意见写于掌心, 一并翻出。 马家的意见是:“不走” 。郭家的决定是: “不迁” 。
先施、 永安都留在香港发展。 那么, 新的一轮竞争, 自然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