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战:先施永安窝里斗难分难解

2019-12-1608:34:36香港商战:先施永安窝里斗难分难解已关闭评论

先施马家

1874年,一位少年跟随两位青年徘 徊在香港街头。 在连卡佛西餐馆前,洋人与高等华人迸迸出出, 诱入的香气扑鼻而来, 这位少年下由地抽着鼻子。他稍稍迟疑, 又紧跟着大人的步伐。 他们来到华人熟食档前,一人买了一只糯米鸡(广式粽子),狼吞虎咽。

这位少年就是马应彪, 时年14岁,一位来自珠江三角洲的农家儿子。早年香港, 像这种来港谋生的广东农民不知其数。 除非饿死在香港街头,人们绝不会侧目。 谁能想象,数十年后, 这位少年创建起闻名港九的先施百货公司, 成为百货巨头连卡佛的竞争对手呢?

眼下, 他们还不是来香港谋生的,而是去遥遥万里的澳洲。 马应彪随他的堂兄,从家乡中山县沙涌村出发,日夜兼程步行到澳 门, 去澳洲的班船已开走。 他 们横渡伶仃洋, 辗转香香港是中转金山的大本营。1848年,美国西部发现大金矿; 而澳洲大金矿是 1853 年发现的。 为了区别两处金山, 人们把美国称为 旧金山, 把澳洲 称为新金山。 早期去金山的华工华人, 经香港中转的 达200多万。

马应彪同堂兄乘上利兹号班轮。 船仓里, 全是去新金山淘金的华人。

现在的淘金热已不像开初那么兴盛。 人 们赋予淘金另一种含义: 去金山赚钱。

澳洲新内地地广人稀, 除了采矿业、 种植业、 牧业外,几乎没什么工业。 最初, 马家兄弟分散在英国人办的农场牧场做工。澳洲(澳大利亚)当时是英殖民地, 英国人垄断了澳洲的经济。

马家兄弟在澳洲稍 稍 站稳脚, 马上就有家族人或家乡人投奔他 们。 澳洲劳工缺乏, 工 作很好找。 劳工主要来自印度、 吕宋、 中国。土著居民是游 猎民族, 并且与英人的对抗情绪很 强烈, 英人无法雇用他们劳作。

马应彪几乎什么工作都干过, 几年后, 已是一位 强 壮的 小伙子。 他常常望着广袤苍茫的大地, 扪心自问:“我来到远离家乡的金山,就是这样淘金的吗?

大概在80年代初, 马应彪与同乡在悉尼创办永生公司。 说是公司, 其实是几个散在街头的小蔬果档。 大家独立经营, 然后交出盈余的一部分存入公司。 待有了一定的积累, 他们便开始经营澳港之间的蔬菜瓜果贸易。

悉尼是澳洲第一大港, 人口有40余万, 这在当 时已是相当大的城市。

悉尼的经济主要是航运港务、 进出口贸易、 农牧产品粗加工, 等等。 华商多集中在悉尼, 永生公司是华商的核心之一, 中山会馆就设在永生楼, 光临的华商自然不限于中山人.

悉尼有数十个蔬菜瓜果档, 有的属于本公司家族成员的, 有的独立于公司之外。 永安郭乐也是靠经营蔬果档起家的, 最初他的货源来自永生蔬果公司。那时, 永生的蔬果 批发生意已相当大,拥有6艘海船往返澳港之间。

一趟航程约30多无,永生公司每周都有于鲜蔬果到岸。

其间, 马应彪多次来过香港, 他明显感到香港的发展势头比澳洲强劲。香港华人居多, 跟广东连得很紧密, 一点也没有异地他乡的感觉。

马应彪决心来香港发展。 他从永生公司退股,得了一袋金粒。 那时的华侨普遍不信任银行。 同时, 英资银行歧 视亚洲侨民,只吸收存款, 而拒绝贷款,这样就愈加造成亚洲侨民与银行的隔阂。 华侨赚了钱, 都自己存起来。 那时, 盛产黄金的澳洲金价比较 便宜, 华侨除留下流动资金, 余款都用来购买粗制的金粒。

马应彪那一袋金粒有多少? 现在已无法考证。 我们只能推算, 价值绝对不少一一这是他在澳洲苦干20年的血汗。

1894年,34岁的马应彪重返香港, 马上开设了永昌泰金山庄, 继续经营港澳间的贸易。 他对这种生意轻车熟路, 游刃有余, 便经常游览香港的街市, 结交商界朋友, 思谋开辟新的生意。

那时的零售业,英人的连卡佛一枝独秀,但它有一个明显的缺憾, 经 销的都是洋货(其中以英货为主),顾客也主要是洋人和富有华人,升斗小民不敢问津。 华人店铺则是为这些升斗 小民服务的, 但商品没有明码标价, 买卖双方要颇费一番口舌才能成交。 有部分批发商也兼零售业务, 但品种较单一, 并且大都没有专为顾客设置的柜台货架。马应彪认为可模仿澳洲的商店在香港汗一家百货店。 他向从事零售业的朋友宣讲他的构想,朋友反应很冷谈。结果, 与马应彪合伙的, 大都是非零售业的各界商人。 他们是马应彪同乡马永灿; 澳洲华侨蔡兴、 郭标、 欧阳彬、 司徒 伯长; 美国华侨郑于生;香港富商林毓良等人。 因发起人与大部分股东是澳洲归侨, 习惯上把先施公司看成澳洲侨资。

公司共12股, 集资2.5万港元,马应彪为最大的股东。 这在当时的香港, 是资本金较小的民间公司。 从这点看。 众股东对所成立的百货公司井非十分有信心, 多抱着试试看的心理。

马应彪是先施的首任司理(总经理)。先施的来由, 取自英文“诚实”一词的译名。 上 任后的马应彪马不停蹄去找铺位 ( 铺面),租入后, 请工人装修花去2万元,剩下的5千元只能买少量的百货。马应彪的做法是; 品种一定要多, 数量可少, 等收回现金马上去进货。 这种无奈之下的做法,成为先施今后的经营方针, 除了非常 时期, 先施很少压库。

1900年1月, 先施百货公司在皇后大道中172号开张营业,这是香港第一家华资百货公司。先施一露面,就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市民面前-破天荒地雇用了女店员。

男女店员共25名, 这是马应彪效仿澳洲英人商店的先进做法。 但连卡佛的老板不是不知道女店员的独特效应,因为香港的华人店铺皆无女店员, 连卡佛老板担心产生“恶果”, 不敢造次。那天, 前来看稀奇的市民络绎不绝。 先施的女店员皆长得十分标致,服饰一致,均 脸含微笑。 那时,妇女只能从事佣人、 寨姐之类的低等职业; 在渴望谋生的妇女眼里 能进先施这样的高级店做事,高不可攀。马应彪很顺利就招到了较高素质的职业妇女, 经过短期职业训练, 正式上岗服务。

这一招果然奏效, 先施之名 很快就传遍了小小的港岛。

围观的人愈来愈多, 致使无法做生意。在这种情况下,马应彪请华民政务司派警察来维持秩序。 虽是冬天, 警察却被围观者挤得满头大 汗。 华民政务司只好通知马应彪, 暂时把女店员撤下。连卡佛老板发现香港的华人很容易接受新事物, 从第二天起, 陆陆续续在各分店推行女店员站台制。 先施的女店员,也是这个时候恢复站台的。

马应彪还有几项改革举措:实行周日轮体制, 实行价格不二, 等等。

虽然先施的名气闹得很大, 月底盘点, 帐面亏了卒。 究其原因, 是华人顾客不适应明码标价。 他们认为, 还下来的价格才合算, 先施的一口价, 使顾客转到其他的华人店去。 另外, 周日休息制,要多开1/7的工薪。

部分股东主张议价,并要求取消周日休息制, 说别的华商的店伙计, 都是逢年过节才有休息的。 马应彪坚持这两点, 部分股东便要求退股。 马应彪说:“ 你们再等两个月, 没有转机再退不迟。 ”

只一个月, 先施就扭亏为盈。 尽管盈利 很 小, 但证明马应彪的主张是可行的。

先施的营业额开始稳步上升。 到8月份,强烈的台风将先施的二三楼摧毁, 襁褓之中的先施陷入天折的困境。先施另租铺位营业。 鉴于政府新颁布的建筑条例, 建筑高度受到限制, 加之资金短缺, 股东意见下合, 先 施的建楼工程拖到1904年才完工。

先施重新在原址开业, 生意日渐兴旺。 但由于风灾造成的虚空太大,想彻底转机, 尚需一段时间。

先施多灾多难, 致使 好些年无人觊觎百货业。

1907年春季的一日,澳洲华裔郭泉来拜访马应彪。 他们是同乡, 又先后到澳洲淘金, 两人相见, 自然十分亲热。 在茶铺里, 马应彪谈到先施的现状与挫折。 郭泉说他想到香港做点 小生意,若不成, 就回澳门去。

其后几天, 郭泉经常到先施的铺面购买小玩意, 跟店员聊天, 目光还不断地在铺面徜徉。

马应彪想: 莫非郭家想做百货生意?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