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会独尊
香港赛马场,洋人又谓之快活谷赛马场, 华人则叫跑马地。 有了赛马场,必有赛马章程, 并要设立赛马委员会。那时九龙仍属清廷管辖,九龙清军与港岛英军隔海对 峙。般含总督鉴于这种现实, 担心在港英人沉溺赛马, 玩物丧志, 敌规定赛马一年举 行一次,叫“周年大赛马”。 诚然, 除了官办的周年大赛马, 英商平时也会举行非正式赛马, 规模 很小, 不可与周年大赛马同日而语。
赛马委员会是一个临 时性的组织,每年大赛马前才组成。 最初会员是清一色的英人, 由这三部分英人组成: 上一届赛马会会员、 后来香港的有身份的英人、参赛马匹的马主(马主均为富人)。 马会另设决策机构董事会,港督为当然名誉董事长, 执行董事则由渣甸等大洋行大班轮流坐庄。
这种英人一统天下的局面,到1884 年才打破。 其时, 来港的各国 洋人不断 增多, 势力不断 增大。 主云总督修改赛马会章程, 允许爱好赛马的欧美人士申请加入赛马会。宝云还把一年一届的赛马委员会, 改成永久性的组织,这年10月,香港洋人聚会大会堂,庆贺香港赛马会成立。
一年一度的周年大赛马仍维持不变。 因港府允许马主 和骑手在快活谷遇马练马, 事实上, 不声张的小范围赛马仍在私下进行。
周年大赛马, 又叫特别赛马。 参赛骑师全部是业余选手。骑师多来自驻港陆军,骑马是陆军的日常军事训练项目, 夺冠马匹, 也多是军界骑师所驭之马。 其他骑 师,或是民间赛马爱好者,或就是马主本人。
马场没有永久性看台。 特别赛马前夕,临时搭起葵棚,供马会会员及夫人享用, 以抵挡日晒雨淋。 非会员洋人,则占据有利坡地, 居高临下观看。 赛马亦是华人爱看的“西洋镜”, 他们与 洋人分开站, 地势自然不及非会员二等 洋人。
马场同时也没有永久性跑道。 跑道上杂草丛生, 绝非现在这种专植的马场草皮。 环形跑道中央,是一大片沼泽。若遇暴雨,连跑道也会俺没,骑师便策马在水中奔驰, 倍受歧视的华人见状嘲笑道: “跑马地变成了跑水地。”
初期的赛马, 纯粹是娱乐性的体育活动。 竞赛项目除了通常含义的赛马外, 还有跨越障碍、 拔旗拾球等马术竞技。
赌马最初是在民间赛马私自进行。马主与马主之间, 骑 师与骑 师之间, 争锋较量。 输者, 则在大家聚餐时买一瓶葡萄 酒, 最多只包下这顿晚餐。
赌马之风,很快又在观看者之间蔓延, 他们赌哪匹马能获胜, 输者, 自然也是破一点 小财。 若与今日的赌马相比, 那时的赌马 根本就算不上赌博。
赌马亏损
香港公开赌马,始于1890年。那时, 非英籍会员增多, 不但英人称霸马会的局面被打破,就连港府与渣甸等大洋行唯我独尊的特权, 也在慢慢消失。 马会渐成为独立性很强的组织。港府奉行积极不干预政策, 渣甸等大 洋行又采取 消极态度, 反而使独立性很强的马会办事困难重重。
骑师多次强烈呼吁修建永久性马场。 马会把这事提到议事日程, 会员各抒己见, 固守既得利益, 提案束之高阁。
1877年,一场特大暴雨造成黄泥涌山谷泥石流, 马场毁坏殆尽。 马会筹不起义款, 不得不向银行商行借来巨款,修建永久性马场。
马会由此债台高筑, 即使再扩大批准新会员的口子, 有限的会员费, 也远远填不满财政黑 侗。 在这种情况下, 马会设立博彩彩他。 娱乐性的体育活动,变成了赌博活动。
赌马投注起码金额, 独赢与位置都是5元,如果一旦中彩,投注的幸运者就会发一笔横财。 尽管有发财机会, 参与赌马者却不多, 致使马会借此摆 脱财务危机的计划落空。
马会改弦易辙, 采用“ 招商承办"的方式, 由承包商经营马会博彩业。承包商仍回天无カ, 以亏损而告终。
马会收回博彩权, 经营下去仍是亏损, 再度招商承办, 结果还是亏损。这样反反复复,就到了1931年,马会设立专门机构来经营管理,这就是"连士得与爹核士会计师楼", 简称为“办房" 。
办房 经营博彩, 渐渐使马会扭亏为盈, 办房制度一直延续到今。
赛马惨案
力什么马会长期亏损? 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新马会成立后, 采取收费入场制度。 公众棚的入场券为 1 元,会员棚每位收费5元。 会员皆是富人, 自不会吝惜区区5元。而对普罗大众来说,1元相当于普通人家一位成员一个月的生活费。 别说华人, 就是低 收入的非会员洋人, 也会计较。
彩票一张5元,这相当于低收入工人一个月的薪水。 虽有发大财的希望,这5元投注, 也令众多升斗小民望而却步。
香港居民, 以华人居多。 可马会长期奉行歧视华人的政策, 赛马程序表、马名、 骑师, 全都是英文。 赛马, 从来就不是来自珠江三角洲的华人的传统娱乐,这样一来, 赛马这种西洋高尚娱乐,很难为华人所接受。 如是白看, 他们还会趋之若骛; 若要买票, 大多数华人会敬谢不迭。
在 很长一段时期内, 借大的马棚,看客稀稀落落,冷冷清清。
当然也有爆棚的时候。
这要看大赛马的日期, 是否正好排在农历新年。 那时, 辛苦节省了一年的华人, 再怎么也会讲讲排场。 赛马是时髦玩意,在正月里趋赶时髦的华人,自然不乏其人。
公元1918年2月26日大赛马,正好是在农历新年期间, 华人相邀去跑马地看 洋人赛马。 那时的马棚仍分两种:一种是会员棚 ( 又 叫会员包厢), 为宽敞的水泥看台, 上面搭有凉棚; 另一种是大众棚, 棚顶覆盖葵 叶, 看台及支架用的是毛竹。 毫无疑问, 华人只会也只能买1元的门票坐大众棚,另买彩票赌马者, 仍是少数。
不过, 买彩票者虽少,心怀赌博心理者居多。 人们纷纷看好喜多利爵士的名驹大潭笃, 若赌中了, 便证明自己是相马之伯乐。
大潭笃果然不负众望, 力挫群驹,跑得第一。 马棚里的看客和赌客齐声欢呼, 手舞足蹈。 乐极生悲, 跳跃造成共振, 致使马棚倒塌。 马棚下面, 支有做小 吃的油锅火炉, 一时大火熊熊, 烧死或践踏而死的人达600之多。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香港赛马场火烧马棚大惨案。
葬身火海的600多人,绝大部分是华人, 另有少数印度人和极个别葡萄牙人, 此外, 还有数百受伤者与烧残者。
省港两地的报章皆报道了这一惨案, 其中一篇报道的标题是: "快活谷成了伤心谷! "
香港赛马, 形成独特的马文化。“爆棚" 一词, 源于马棚惨案。 毛竹被火烧时, 会发出震耳的爆裂声 响, 故曰爆棚。 现在爆棚之意是指客满, 人们很少会与马棚惨案联想到一块。
为使后人不忘记这段历史, 华人在跑马地咖啡园坟场竖立起一座墓 碑, 以纪念马棚惨案中的罹难者。
马棚惨案,一度使华人观看赛马为畏途。
1927年,华人中的上层人士,为抗议马会的种族歧视,成立一个纯华人的马会, 并在粉岭设立跑马地。 在这种情况下, 马会オ被迫吸收少数高等华人为会员, 并特准华人骑 师进入 快活谷赛马。 否则,洋人马会就会失去大部分华人看客,这是他们最为担忧的。
办房新招
1931 年, 马会实 行办房制度。 办房对马会经营进行重大改革。 彩票每张两元,中彩以摇珠和跑马两种形式混合进行, 这种新彩票又谓之大马票。第一年头奖的最高额达到10万港元, 当时一名工人的月薪才几元,这10万港元,足够盖一幢非常气派的洋楼。
以小搏大、 一夜暴富的神话在香港广为流传。 赛马增加场次, 赌马渐成热门。 马会财源滚滚, 财大气粗。
原本, 马会就是香港的贵族院,一些名微身卑的西洋人, 来香港发了财后,便竭力加入马会,以其作为贵族身份的标志。 当时, 香港流行这样一句话: 看一个人有没有地位, 只须看其是不是马会会员。
现在, 马会成了大财主, 更是不可一世, 炙手可热。 因此, 又有这样一种流行说法: “控制整个香港的, 是港督府、 渣甸洋行、汇丰和马会。
占香港人口大多数的华人, 基本被排斥在这四大集团之外。 华人的地位,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