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地赛马
香港马会, 无疑是香港的贵族院,香港赛马之盛, 堪称远东之最。 谁会相信, 早期香港赛马竟是在澳门进行?洋人视赛马为高尚娱乐, 可新马场建成,观赛者寥寥无几,原因安在? 人们舍不得买5港元一张的马票,又为高达10万港元的彩奖撩得神魂颠倒。 突然一天, 赛马场浓烟滚滚,惨 叫恸天。
早期来港的洋人, 苦恼事颇多, 娱乐生活贫乏便是其中之港岛虽有青山碧海,但地方就那么大, 多玩几趟就会腻烦。 最初的娱乐场所, 是富人家庭举办的舞会。
1846年5月,在港的洋商组织了香港俱乐部 ( 简称香港会 ) 。 香港会依山傍海, 优雅豪华, 里面有舞池、 酒吧、 咖 啡厅、 棋 ( 牌) 室、 图书室等。
其会员,除了洋商,还有港府官员、 驻港皇家军官、牧师医生等上等洋人。
香港会把下等洋人排斥在外, 海员戟指怒骂, 滋事生非。 于是在1863年, 港府在西营盘设立香港海员之家(又名海员俱乐部)。海员多粗野暴躁,官员们任凭他们在俱乐部里海饮狂欢。
另外,华人商业街有多处赌坊妓院。 老板均无种族等级概念, 来者不拒, 多多益善。 来得多的, 仍是华人,其次为印度人、 吕宋人, 下等西 洋人也是这里的常客。 但上等洋人, 极少光顾这些消遣场所, 怕败坏名声。
香港的洋人在不断增多, 财富更是成几 何级数增长, 而消遣娱乐场所寥寥无几。 在这种背景下,马会应运而生。
赛马的历史, 在英国源远流长, 被视为高尚娱乐活动。 参赛的马匹均为良种马, 穷人置不起。 因此, 赛马只是贵族富翁们的娱乐活动, 穷人只有观赏之份。
英商首富渣甸说过一句这样的话:“在英国,人人都喜欢赛马, 风气之盛,就像中国人喜欢鸦片。”
英人来港开发, 带来了英国文化,自然也会引进赛马。
然而, 早期香港的赛马, 却不在香港, 而是移地澳门。 澳门的殖民地历史较香港长, 香港还是不毛之地时, 澳门已是繁华的商埠, 拥有远东第一流的跑马场。
1842年的秋高气爽日。 十几艘英国船只, 浩浩荡荡航抵澳门。 其中一艘船坐有总督钵甸乍及一班官员。 紧随其后的是渣甸洋行的大班及职员。
其他的船分别乘有护航的皇家海军、 马匹, 以及以英商为主的上等 洋人。
这种移地赛马, 在今天看来, 一定十分可笑。 但在当时, 参与者不仅满足了 消遣欲望, 而且感到无上荣耀。这 次赛马, 是为庆贺英国占领香港而举行的。 以后在每年农历新年, 港府与商会联合派出人马参加澳门的周年大赛马。 这种移地赛马,一直延续到第二任总督戴维斯任期满(1848年)才停止。
这期间, 澳门的葡人嘲笑英人, 说堂堂的大不列颠王国, 口出狂言称霸世界,在远东,却没有一处自己的跑马地。
参与澳门赛马的英人, 始以移地赛马为耻, 纷纷要求港府开辟自己的赛马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