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开埠初年的华人大都是卖苦力者, 一位 洋行大班说: “土著华人, 就像一群会说话的役马。 ” 华人真如他所说的那样吗? 一些华商和士大夫来到香港, 渐使不可一世的 洋人刮目相看。 华人办实业, 做买卖,渐把地盘扩张到所谓 洋人的 “世袭领地” 中区。 更有的华人, 进入港府成为政要。
毒面包案
在香港开 埠早期, 华人为抗 议英国入侵中国与割据香港, 多次举行罢工罢市, 也有人采取暗杀、 纵火、 投毒等极端行为的。 毒面包案是其中影 响最大的一宗。
1856年秋, 英军炮轰广州, 省港华人激怒, 街头出现告示,警告那些卖粮食蔬菜给英人的华商, 裕盛办馆老板张亚霖则 认为, 商人只管做生意, 不必介入国事。 他仍供应洋船粮食, 包办英人伙食。 结果, 张亚霖在广州的分店被烧, 但张亚霖仍一意孤 行做英人的生意。
1857年1月15日,400多英人食了裕盛办馆的面包, 全部中毒, 因抢救及时, 无一死亡。 经化验, 面包含有烈性砒霜。 中毒者中,有包括保陵总督夫人在内的高层人士。 香港警方把裕盛办馆的引名工人全部逮捕。
是日, 正巧张亚霖带一家老小去了澳门。 在皇后号航行途中, 一家人除张亚霖外,吃了面包 呕吐不止。 张亚霖怀疑有人投毒, 要求皇后号返航香港。 一上岸,张亚霖即被警方逮捕。
张亚霖最后被判无罪释放。 在英人面前一贯软弱的清政府, 在张亚霖的问题上态度强硬, 下令通缉卖国贼张亚霖,欲判其重刑。张亚霖乘船逃往越南西贡。何人投毒,真相如何, 迄今仍是谜。 毒面包案的发生, 使英人华人对立加剧, 香港经 济一度停滞。 毒面包案,百余年来 对此作评介的华文著述 汗牛充栋。 大部分著述视不知名的投毒者为民族英雄, 称其大长国民志气, 大灭英寇成风:少数著述认为, 不管投毒者动机如何。 至少食毒面包的妇女儿童是无辜的, 不可以抗英壮举相论。
香港开埠至今, 华人一直占香港总人口的绝大多数。1848年港府作人口统计, 香港常住人口为 2.39 万人, 其中华人占2.14万人。
华人虽多, 但地位低下。 除少量港岛本地的农渔居民, 大多是来自珠江三角洲的开山工、 筑路工、 建筑工、 搬运工等。 这些人在当地被富人视为贱民。现今在自以为高贵的英人眼里, 更成了下下者。
林赛洋行大班, 用轻蔑的语气向英报的记者说: “土著华人, 就像一群会说话的役马。”
人多势簿
真正使洋人开始修正看法的, 是太平天国时期的移民。
从 1851年起, 太平天国起义军席卷华南、 江南, 大批富人携带金银细软, 逃到英殖民地香港避难。 他们中有地主、 官僚、 富商、 士大夫等, 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 他们来港, 不仅带来财富, 还带来了文化。 太平天国后期, 又有大批的起义官兵为逃避清军及地方武装的追杀, 携带劫富攻城而来的财富逃往香港。 到 1865 年, 香港人口达 12.55万人, 其中华人12.15万人。
这些战争难民, 约有一半做卖苦カ的华工, 另有一半从事商业服务业, 不可小觑这些华商, 他们对活跃香港经济起了很大作用。 那时香港航运业 很发达,华商利用自由港的优势, 开展转口贸易。 当时与中国大陆南北做生意的叫南北 行, 做南洋生意的叫南 洋庄, 做美国加拿大生意的叫金山庄。
西环的华人聚居区, 出现了唐人街(商业街),唐楼均是二三层的中式建筑。 凡是内地有的酒肆、 店铺、 赌坊、青楼,这里几乎都有。 来光顾者, 除了华人,还有一向鄙视唐人唐货的西洋人。
渣甸大班马地臣, 回英时在国会发表演说, 他提醒议员 们不可忽视华人社团势力的存在, 他说: “如果认为华人只是一群会说话的役马, 那么证明他自己就是愚蠢。
香港开埠, 华人社区与西人社区径渭分明。 华人社区在当时的偏僻地西环, 西人社区在港岛中心中环至铜锣湾。 华商财力渐大,已有能力到中区收购西人的物业。 对香港的未来, 西人总是信心不足, 摇摆不定。 而殖民统治下的华人始终认为,不管香港归什么人统辖, 总 归是中国的地盘, 西人或打道回国, 或迁行至上海等地发展, 腾出的物业, 华人就一一 “ 吃” 下。 西人 “世的中区, 渐渐变成华人西人的混杂区。
华人虽没出渣甸、 林赛、 颠地、 旗昌这样的大财阀, 由于人口众多, 综合财力占绝对优势。 在第8任总督轩尼诗时期 (1877年一1883年), 港府的抽水(税收)90%来自华人。
港英当局对华人的崛起持有节制的欢迎态度。他们不希望他们统治的香港是蛮荒海岛, 同 时亦下希望香港的华人只是贫穷的劳工..1894年8月23日,英殖民大臣里本勋对港督罗便臣道:“在英政府保护下,香港已变成一个华人社会而不是英人社会····而华人居留地从来是香港繁荣的一个主要力量。
崛起商界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于香港宽松的经济环境与独特的地理位置, 吸引了大批海外华侨来港定居。他们或是数代前就在南洋谋生的华人;或是在19世纪中期“卖猪仔”去美洲澳洲的华工。 他们的素质, 普遍比 同一时期来港的南粤破产农民高, 他们不是商人,就是技术工人。 据统计, 他 们每年带来的资金为1000万港元。
最早来港谋生的华人后代,这一时期也先后在华人社团崛起, 他们有的成了买办,有的成了富商, 有的从事医生、 律师等高收入职业。
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华商企业有:.拥有13艘汽船的郭松汽船公司、古辉山的主隆金山庄、黄尧卿的绸缎庄、冯华川的中华银号、利民兴国织袜厂、 绍兴织造厂、 大兴织造厂、 安乐汽水厂、厦门淘化· 大同罐头食品公司、 林宏隆玻璃厂、 均安与艺兴五金厂、 梁元进中华电池厂, 先施百货公司、 永安百货公司大新百货公司、 广东银行等.华商垄断的 行业有: 南北货进出口、中低档商品零售业、中式餐饮业。另外, 属于偏门的烟馆、 赌坊、 妓寨等均由华商经营。
1911年,九广(九龙至广州)铁路全线贯通。 其后, 九广铁路又与粤汉(广州至汉口)铁路,平汉(汉口至北平 ) 铁路连接。这样, 香港与内地南北的联系更加密切与便利。
1911 年辛亥革命, 清王朝结束,北 洋军阀上台, 军阀 混战, 民不聊生,中原人与南粤人源源不断逃至香港。 他们带来了财富, 也带来了劳力。
九广铁路的贯通, 扩大了香港转口贸易的功能。 内地进口贸易的6/10、 出口贸易的4/10,均由香港转口。
华人轴心
香港虽有宽松的经济环境, 港府的自由港政策在原则上对各国商人一视同仁, 但事实上, 港府偏袒英商。就这一点, 非英籍的洋商常常表示出不满。谁来保护我们的经济利益?这是早期华人的共同愿望。 华人不习惯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他们信不过鬼佬 (洋人)担任的法官与律师。
最早的华人社团, 是以籍贯为纽带的同乡会, 如广州会 馆、 番禹会馆、 香山会 馆、 东芜会馆等。 待外省的华人进入香港后, 又出现广东会 馆、 福建会馆, 等等, 这些会馆, 均由商人为核心, 实际上又是同籍贯人组成的商会。这些会馆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同籍华商、 华工的利益。 但它带来的问题也十分严重, 不同籍贯的华人之间, 常会为抢占地盘、 分配权益之事发生纠纷,甚至大打出手或械斗。
研究香港早期史的学者指出: 开埠时的华人, 就像一盘散沙。
1868年, 南北行 金山庄、 南洋庄的华商, 在文咸街正式成立南北行公所。 这是当时香港最大的行业商会, 打破了 以籍贯为条块的社区组织格局, 在华商中第一次树立 “大中华”的观念。1894年,由古辉山、黄尧卿、冯华川为首的华商领袖, 发起组织了中华会馆。中华会馆以代表全体华商利益为宗旨, 华商对港府的抗议、 建议均由中华会馆的名义递交。
1900年,中华会馆改组为香港华商公局, 报港府批准后, 成为合法的代表华商利益的最大社团。 华商公局, 成了沟通华商与港府的纽带; 为协调华商与 洋商关系、 维持商业秩序、 共同推动香港经济繁荣起了 很大的作用。
第一份华文报纸《中外新报》, 诞生于1858年。尔后陆续有华文报纸问世,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循环日 报》。该报完全由华人出资, 华人经办, 主编是早期香港著名 报人王韬。 该报 以中华文化为根基, 提倡改良, 对增强在港华人的凝聚カ、 接受新思想起了 很大的促进作用。
由于华人势力的不断 增强, 港英当局不得不采取较开明的政策一一吸收华人参政议政。
1880 年, 轩尼诗特批华人大律师伍廷芳力立法局议员, 打破了欧洲人独霸立法局的局面。 1S83年, 新任港督宝云任命了第一位华人太平绅士。
继黄胜任首位华人太平绅士的第二年,华人太平绅士增至7人。
这之后,进入政界的华人漫慢增多, 渐渐在港府有了一些发言权。
孰是孰非
这些商会领袖及政界华人, 当时被称之为高等华人。 他们奉行的宗旨是:既要维护华人的整体利益, 又不能触动港英当局的根本利益。
他 们主张通过谈判协商, 或借助法律来保护自己, 而坚决反对纵火、 投毒之类的恐怖活动。
他们被许多人斥之力卖国贼。一位未署名的太平绅士在报章感叹道:我们怎么成了卖国贼? 若说卖国,清廷是最大的卖国贼。 号称百万精兵的清军都打不过英军, 难道我们这些手无寸铁的在港华人, 能驱逐英夷不成? 纵火投毒无济干事, 只会使在港的所有居民人心惶惶。
一些高等华人, 常常代表华人社团上港府递交抗议书与请愿书。 他们同时主张罢工罢市必须适可而止, 那样虽然能打击英商利益, 但在港的所有居民基本生活也会受到影响。
他们的这些言论,遭到香港和内地激进人士的谴责怒斥。
以何东为代表的一些华商领袖说:华人在香港威水(粤语,威风且有尊严之意), 就得有水 (粤语, 金钱)。
孰是孰非? 华人的出路又在何方?只能通过未来的岁月来验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