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战:林蒙船长建坞遣船创黄埔

2019-12-1608:01:58香港商战:林蒙船长建坞遣船创黄埔已关闭评论

荷露船坞

林蒙对造船兴趣陡增,很快就成为一位造船行家, 他造的第二艘船比第一艘更漂亮, 受到香港船商的普遍赞誉。德忌利士与渣甸, 都有心投资造船业, 同时, 也都看好林蒙船厂的能力,但他们迟迟不肯迈步。

其根本原因是:香港的前景仍不光明。

依据 《南京条约》, 上海口岸于1843 年 11 月正式开放。 上海扼守整个长江流域的出海口,处于中国沿海的中部,黄浦江水深江阔, 是天然船港。再来远东发展的洋商, 不再看好香港。 而是直航上海。香港的众洋商, 也纷纷将资产分散到以上海为主的四大新口岸。

香港的洋商人心浮动。据当时英国《泰晤士报》 报道:"香港的商业地位已大为下降。 今年以来, 已有两家老商行倒闭, 两家决定迁册出香港, 又有两家步其后尘, 仅留下ー名文书, 处理货运或邮件。"

1847 年 5 月4 日, 渣甸 洋行大班马地臣爵士, 在英廷下议院警告说:“要不是在殖民地初期投下了巨资, 建筑了住宅货仓, 如今, 又舍不得抛弃那些物业的话, 全体英商都要把香港放弃了。

在这种情况下, 自然无人敢轻率地投资不易迁移的制造业。 在最初几年,林蒙船厂仍是原始的造船作坊。 所幸的是, 四大新口岸的开通刺激了船舶的需求。 利物浦、 马赛、 鹿特丹纵然有发达的造船业, 但地理上没有香港优越。

林蒙造船又修船, 忙得不亦乐乎,他是个精干造船而疏于经营之人, 实际上没赚到什么钱。

林蒙船厂, 经过短短几年的景气年月, 到 1847 年进入不景气。 远东的船舶量饱和, 订单锐减, 林蒙船厂仅靠修船维持。

1848 年,美国西部发现金矿, 需要大量的劳力。 美英等国商人纷纷来中国开展劳务输出业务,中国人口众多,民不聊生, 招工非常容易。 当时香港是最大的华工输出基地, 往返于香港旧金山的海船有44艘, 海船返航, 又带来美国廉价的商品, 活跃了香港经济。 此外, 还有华工输入南美等国。

到 1853 年, 澳洲又发现金矿, 大批华工又输往澳洲。船商为了防止华工中途逃脱, 把他们关进低矮黑 暗的船舱里。 当 时中国东南沿海,把做华工 叫做卖猪仔。

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 著名的华工输出史。

德忌利士一得知美国发现大金矿的消息, 马上预感到海运会有一个惊人的发展。 他立即去鼓动林蒙, 两人合伙建一间正规的船厂, 把旧船厂从渣甸的领地搬出去。

新厂址设在林蒙最初就看上的石排湾。 这里的港湾仍闲置着, 发展前景大, 就是斯温奈尔的造船公司从利物浦搬来都容纳得下。 新船厂由林蒙与德忌利士两人合股, 全称是林蒙 · 德忌利士造船公司。 林蒙负责造船, 任总经理;德忌利士负责经营, 任董事长。

石排湾出现一个相当气派的旱坞一一荷露 (又译贺普) 船坞。 最初来自印度的工匠, 都成了监工或造船师。 工匠由广州等地来的华人工匠源源不断补充。 林蒙一家告别了水上生活, 他在半山区盖了一幢别致的 洋房, 荷露号专跑马尼拉运木料。

林蒙一星期回家一次, 平时住在船厂的写字间里, 白天他从不呆写字间,在各个船坞转来转去。 林蒙有两件东西随身携带, 一件是大烟斗,他抽的是印度产的劣质烟丝; 一件是酒葫芦, 他喝的是华人酒店沽的酒,酒葫芦是酒店华人老板给的。

他这两大嗜好, 在他与华人老板作古后的几十年问, 华人老板的儿子还常与来店喝酒的西洋水手谈论。

1857 年, 两人船厂到港府注册,名称是香港仔船厂。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