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战:冰镇牛奶雪厂圈地成地王

2019-12-1608:03:13香港商战:冰镇牛奶雪厂圈地成地王已关闭评论

香港下雪

香港气候炎热, 美商丢杜运来天然冰, 大发横财。 英商凯尔开始人工制冰, 与丢杜展开冰块大战。 丢杜凯尔两败俱伤, 不得不握手言和。 鹅蚌相争,渔翁 得利, 二雄再动干戈, 渣甸洋行将其一举吞并。 温逊养奶牛, 圈下大片土地, 他的公司展开系列收购, 数十年后, 竟成地王。

香港的亚热带天气, 对长期生活在高纬度的英国人来说, 真是苦不堪言, 香港夏季漫长, 蚊子特别多, 一位初到的英军少尉在家信中大倒苦水, 他找不到恰当的比喻, 就说香港的蚊子“大得像蚌蜢, 密得像一堵墙” 。

一华人把气候水上之因产生的病,叫热病或瘴气。 科学的称谓应是中暑或疟疾, 疟疾是蚊子 传播的,英人没有挂蚊帐的习惯,患疟疾的人特别多, 那时没有治疟病的特效药, 死亡率 很高。 据史料载,1843年夏季,瘴气盛行,死于瘴气的西人, 逾400人。

颠地洋行大班颠地, 走私鸦片而成巨富, 却对香港不存好感, 颠地在接受《泰晤士报》 记者采访时说: “如下是为了生意, 我在香港一天也呆不下去。

胆 小的西洋人视香港为畏途, 来香港实现淘金梦的西洋人, 又为香港的气候折磨得焦头烂额。 酷热难当的西洋人常常诅咒香港的天气: 老天爷,怎下结冰下雪, 热育灵感。 1844年夏,一位名叫丢杜的美国人, 从西雅图来远东寻找生意机会。

船在日本横滨作短暂停留后,一直朝南航行, 天气一日热过一日。 到达香港, 正值热带飓风来临前夕, 天气更是酷热异常。

西雅图在美国西北角,毗邻加拿大,对热带地区的人来说, 那该算寒带了。 丢杜在一家华人开的客栈安下身,光着 膀子用毛巾不停地擦汗。 过了一会, 老板送来一杯热茶, 然后带着卑微的笑退出去。

丢杜望着热气腾腾的茶水人冒三丈, 用英语叫道:“搞什么鬼? 我现在要的是冰镇饮料!” 丢杜愤怒地把热茶浇掉。

丢杜随后在烈日下 行走, 去找西人了解生意行情。 他们谈得最多的是香港的天气, 一边咒骂, 一边气喘 吁 吁地扇风。 一位先生对丢杜说: “华人都是耐高温动物, 这么热的天还喝滚烫的茶。我们西方人可消受不了。 要是我,现在最美的享受就是能在家乡的雪地里打滚, 凿开冰层, 把头 伸到冰水之中痛饮一番。 哇,上帝啊,那真是太美好啦! ”

丢杜灵机一动,心想: 若能把冰块运到香港来, 肯定是一宗赚钱的买卖。对, 我什么都不做, 就做冰块生意!

丢杜第二次踏足香港, 身份是冰商一他运来了一船冰块。 时间是 这一年的初冬。 丢杜声称是来自美利坚的天然冰块。 这一点值得 怀疑, 一是时间距他首次来港太近, 二是这时候美国北部才刚刚结薄冰一一美国至香港有万里之遥。

丢杜言称是美国冰,大概是为博西人的好感,西人把北美新大陆看成是西人的第二故乡。

丢社首次来港, 听西人说: 香港一年四季炎热 似火。 这次丢杜来港, 正值西伯利亚寒潮入侵香港, 从不备冬衣的华人冻得瑟瑟发抖。

美国冰一抢而光, 大概算香港开埠以来最畅销商品, 原因是西人大都是“耐寒动物”, 他们有 吃冰的习惯, 天寒地冻亦是如此, 冰镇泉水、 冰镇果酒、 冰镇牛奶等。就是从中国引进茶,不少西人仍不习惯喝热茶,而是泡开后过滤放冰,喝的时候再放冰块下去胡搅。另一个原因, 冰是香港的稀罕物,即使并非特别需要吃冰, 买几块回来重温冰镇饮料的滋味, 何乐不为?

丢杜家族有储冰的习惯,冬天采冰储人地窖,待第二年夏天再慢慢享用。丢杜叔父去加利 福尼亚寻找黄金 钻石矿藏, 他言称有希望找到黄金矿脉, 就定居下来,捎信叫家人来时别忘了带冰块。 丢杜父亲说他是疯人清语,但仍是这样做了。 冰块抹上锯屑, 再裹在厚厚的棉被里, 运到目的地, 竟然未化尽。

在香港, 想做冰块生意的恐怕不止丢杜一人, 但做成了的唯有丢杜, 这与丢杜家族的储冰运冰的经验不无关系。这次运冰售冰,不亏不赚, 因为冰块融化得厉害。 这对丢杜, 算是很大的鼓舞, 他相信, 随着保寒储运技术的提高, 心赚无疑。

1845年, 丢杜天然冰公司在香港成立, 在今日上环雪厂街, 建了一座两层的建筑物。 楼上为丢杜办公居住, 楼下售冰储冰。 丢杜的贮冰库很机密, 犹如 银 行的金库, 禁止外人人内。 我们只能推测里面有一个地窖, 密封度很好。丢杜公司的运冰船也很机密, 船上设有冰舱。 公司雇用华人背冰, 但不得进两头的冰库冰舱, 两头出冰, 皆是丢杜公司的人。

当年的皇后大道临海, 与皇后大道相连的雪厂街正对着海滨码头,将冰块从运冰船卸入丢杜公司很便当。 后来港府填海, 雪厂街成为离海数百米之遥的内街, 高楼层层叠叠把雪厂街与维多利亚港隔开。

很显然, 雪厂街是因有丢杜公司的冰库而 得名 的。 英美等国的人,叫冰为Ice, 冰库叫 Ice House。那么港埠华人为何叫冰库为雪厂呢?

早年的港埠华人多来自珠江三角洲。 他们一辈子也没见过冰雪; 只是听过传闻, 知道世上有一种很凉的东西。丢杜运来冰, 大开眼界的华人不知是冰是雪, 结果就误以为是雪。 这便是雪的来由。

就算是雪, 那么冰库也该叫雪库或雪仓才对。 这是因为华人眼看着结满锯屑的大冰块搬进去,待出售时, 成了晶莹剔透的小块冰(通常是锯削成一磅一块), 其间必有精湛的加工工艺。 华人自古把加工的地方称为坊或作坊。 港埠的华人最早接受西语的中文译词, 他们趋赶 时髦, 就把该叫雪 坊的地方 叫做雪厂。

这样一误再误, 冰库就变成雪厂了。

其后来自中原的华人,以及西人中的中国通, 纷纷指出雪厂一词有误。可雪厂已叫开, 再改改不回去。 港府在为丢杜冰库所在的这条新街命名时, 依据当时的既成事实, 定其中文街名为雪厂街, 算是对雪厂这一谬误予以法律上的承认。

丢杜炎中送雪, 深得港岛西人的赞誉。 港府也把丢杜的冰块生意看成慈善性的事业。 当年丢杜建雪厂的地皮, 是港府免费批给的,限期为75年,附带条件是廉价供应公立医院用冰。

站在今天的角度, 丢杜的冰再廉价不过, 每 磅售 价 5 仙 ( 早期香港铜币单位)。据1847年的资料记载,雪厂日售冰块700磅。 那时的货币很值钱, 开埠之时, 一块偌大的宅基地, 只须 10元左右。

雪厂每天售冰两次, 早晨一次, 午后一次。 售冰不可能全天候 服务, 当时保寒技术落后,时时进冰库取冰,冷气会散发掉。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