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战:渣甸洋行千失措渐上正途

2019-12-1607:59:40香港商战:渣甸洋行千失措渐上正途已关闭评论

风靡英伦

渣甸洋行是远东最大的鸦片走私集团, 它拥有的鸦片船占总量的 1/3;它的19艘飞剪船飞驶于东南沿海;它与颠地洋行垄断鸦片价格, 控制走私渠道。 鸦片战争后, 渣甸洋行的鸦片贸易更上一层楼, 然而, 前大班威廉· 渣甸却主张投资利薄的 “民生事业” 。 是挂羊头卖狗肉, 还是另有所图?

1841年1月26日。

风和日丽, 万里无云。 碧蓝的海湾, 海鸥悠然飞翔。 虽是隆冬, 处于亚热带的香港岛却一片葱笼, 翠绿的热带植物从海滩一直叠到山顶。 站在山顶眺望,可见过往桅船的帆顶。

几艘巨大的桅船, 向香港岛南岸的海湾驶来。 桅船渐近, 黑 洞洞的炮口清晰可见。 这是英国战舰, 它们来执行特殊使命。 旗舰上有一个威严的军人, 正举着望远镜探视, 他就是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司令麦伯将军。

岛民好生奇怪,番鬼来这里干什么? 莞香由港岛外销, 早已成为历史。平日, 除了恶劣天气, 极少有大船光顾这孤岛,岛民仍生活在封闭的天地里, 出海捕鱼也只在附近海 域。 他 们依稀耳闻, 一日航程之遥的伶仃洋, 曾因鸦片走私, 闹得天翻地覆。 可这一切,与己毫无干系。

轰隆隆! 数发炮弹, 在海滩礁岸炸响, 乱石飞崩, 掀起几丈高的浪花。海鸥与山鸟,惊得扑楞楞飞逃:岛民吓呆了,惶惶逃回家去。

在港岛的北面, 驻扎了少量清兵,数日之前,接到两广总督琦善的命令,撤回到九龙军营。 就算这些清兵仍留驻港岛, 也无 法抵御英兵的洋枪洋炮。英国 海军陆战队在赤柱登陆。 他们战战兢兢, 一路 鸣枪。 他 们发现没一个清兵, 才大摇大摆, 簇拥着占领军统帅麦 伯 将军, 朝山顶攀行。

稍后, 皇家硫磺号船, 下来一队军人丈量勘测, 为首的是测量官卑路乍爵士。

占领军在山顶举行了升旗仪式, 麦伯含着欣喜的热泪,将米字旗插入岩石缝中。 士兵高呼女王万岁, 朝天鸣枪庆贺。 刹时, 海域里的英舰, 也纷纷 鸣枪开炮庆贺。

清政府对英军占领香港反应迟钝,割岛辱权,虽觉切肤之痛, 但并未意识到香港对英国的特殊意义。 许多官员对香港一无所知, 甚至连香港在哪里都闹不清楚。

第一个出卖香港的琦善亦是如此。他第一次听说香港, 是从英臣义律那里。 到广州赴任后, 琦善与义律继续谈判, 在义律摊开的地图面前, 琦善竟把大壕岛 ( 大屿岛 ) 当成香港岛。

相反, 英国人比中国官吏更熟悉香港。1820年,英国出版的航海著作里, 就把 这座海岛称为香港, 并配有石排湾泉流的瀑布, 正好与有关香港地名的掌故相吻。 当时的粤语为 HeungKong,现通行的英文音译为HongKong。

这之前的1816年,英使阿美士德自北京返英, 途中在九龙、 香港群岛考察, 回英后提交一份报告, 报告说:“从各方面看来, 无论出口入口, 香港岛水陆环绕的地形, 是世界无与伦比的天然良港。"

考察过香港的英人至少有十几位,有官吏、 军官、 商人、 航海家、 探险家、传教士, 等等。 他们或绘制草图,或写成书面报告, 在英殖民地部的档案室, 有好些香港的资料。

英军占领香港的消息传到英国, 朝野一片欢腾。 伦敦各报均以大标题报道大英帝国的辉煌 胜利。 逃回英国的鸦片商渣甸和颠地, 激动得热 泪盈眶。 如果英国早有这块避风港, 英商就不必呆在伶仃洋里, 饱尝颠沛流离之苦。

渣甸、 颠地上书维多利亚女王, 赞誉义律是香港的“开埠功臣”, 主张为义律晋爵。

《穿鼻草约》 的报告不日送到, 外交大臣巴麦尊气得跺脚: “区区一处香港, 还允许清吏上岛征税。 皇家 将士的血,算是白流了!"

尽管英廷对《穿鼻草约》不满, 香港热却丝毫未降温。 渣甸、 颠地、 马地臣等人的发财故事, 如神话在英伦三岛流传。 “到香港去!”成了形形色色的英人共同的话题。 香港是进军中国大陆的跳板, 到香港去意味着有做不完的生意、 发不尽的财。

在白金汉宫的豪华大殿, 维多利亚女王接见了渣甸。 女王称赞渣甸对华贸易的卓越贡献, 渣甸受宠若 惊。 女王道: "帝国本不想输入鸦片, 更不想付诸武力。 可中国人, 对帝国先进的工业品持排斥态度, 更把国门封得死死的,帝国是世界文明的曙光, 帝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帝国 将一如既往推 行它的全 球战略。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