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业的兴起与发展(1805年-1911年)

2019-12-1908:37:56中国保险业的兴起与发展(1805年-1911年)已关闭评论

第一代中国保险人

第一代中国保险人主要出自早期洋行的广东籍买办, 其原因是: 现代保险从广州舶入, 广东人最早接触了保险;鸦片战争前, 对外贸易由广州“十三行” 把控, 1842 年 《中英南京条约》废除了垄断性的公行制度, 买办取代了行商, 许多行商经理人因有丰富的对外贸易经验而成为第一代洋行买办, 并“在作为中国外贸中心的广州衰落以后, 他们才有可能在全国舞台上兴起”。

“买办” 出自葡萄牙词语“comprador", 也译作“康白度”, 是指外国 洋行的中国经理, 在 洋行与中国人的交易中起着中介作用。 对于中国买办,美籍华人学者郝延平曾评价道: “在中西方经济交往和文化传播过程中, 买办的中介角色不仅是有代表性的, 而且具有战略上的重要 性, 尽管这种接触的结局并非令人愉快。 买办凭借自己的财富和专门知 识, 成为一种新式商人, 在近代中国起了重大作用。”

第一代中国保险人的典型代表唐廷区(1832~1892),广东香山(今中山市) 人。 他穷其一生致力于创办近代民族实业, 推动民族 经 济发展。 李鸿章曾说: "中国可无李鸿章, 但不可无唐廷枢。" 唐廷枢的名字不仅与中国第一家民族保险企业相连, 而且与中国第一条国产铁路、中国第一家机械煤矿、中国第一家水泥厂、中国第一台自产火车、中国第一家医院密切相关。

唐廷枢, 号景星, 亦作镜心, 出生于广东香山县唐家镇唐家村一个普通农家。 他的父亲唐宝臣是位憨厚的农民,为了养活七口之家, 跑到香港马礼逊教会学堂给校长、 美国牧师布朗当听差。他和布朗签下8年合约, 用当听差的薪水抵学费,让10岁的唐廷枢和15岁的哥哥唐廷植成为布朗的第一批学生。 布朗的第一批学生有6个人, 后来这6人都很有出息。 其中容闳成为中国第一位留美博士, 被誉为 “中国留学生之父”

走出学堂,16岁的唐廷枢先在香港一家拍卖行当了3年的助手,转而在香港英国人开设的巡理厅做了7年的翻译,并在香港投资开设了两家当铺,随后又去上海做了3年的海关关员, 后升为总翻译。 1861年, 在海关工作的唐廷枢与怡和洋行经理惠代尔关系密切,两年后,唐廷枢出任怡和洋行总买办。

1863~1872年, 唐廷枢在怡和洋行总买办的位子上干了 10年, 为怡和洋行打理库款、收购货物、 经营航运和地产等业务。 在怡和 洋行, 凭借广泛而稳定的人际关系及丰富的商业和法律知识, 唐廷枢成为上海滩华商领袖。 当时怡和洋行在其出版的小册子中写道:“唐廷枢是中国第一位现代买办。” 但怡和洋 行并不完全信赖唐廷枢, 为了稳住他, 在唐廷枢任买办的第四年, 给唐廷枢特申请了谏当保险公司的股份, 目的是希望利用其影响力拓展华商生意。因此, 唐廷枢更多地接触了保险并在华商中积极推广。 怡和 洋 行高层颇为满意: “唐景星似乎正在尽力而为。

步入不惑之年,唐廷枢已颇有威望,但他感到失意:与洋行生意兴隆相对应的是华商地位的日渐低微, 自己无论如 何风光也不过是寄人篱下。 在“第一买办” 的位子上,唐廷枢挂名退隐,闭门博览经史。

恰在此时,为了收回我国江海利权, 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委派沙船业巨商朱其昂在上海组建中国第一个官督商办的民族工商企业-轮船招商局。

轮船招商局由北洋大臣李鸿章于1872 年创立, 总局设在上海, 初期以试办新式航业为主。 轮 船招商局是 洋务运动中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也是洋务企业中延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实体。 中国 近代第一批航海章程、 条例是由其颁布, 并由此催生了中国第一家船舶保险公司-保险招商局。

轮船招商局起步异常艰难。 在美国旗昌、 英国太古和 怡和等当时中国轮船业霸主的挤压下, 轮船招商局资金断裂、 生意枯竭。 急火攻心的朱其昂不得不求助于唐廷枢, 请他出山。 对此, 李鸿章的心腹、时任轮船招商局会办的盛宣怀开始还不以为然, 当朱其昂向他介绍了唐廷枢的财力 和才能, 盛宣怀甚是佩服, 火速奔天津将朱其昂举荐唐廷枢的信函面呈李鸿章。 此 信正合李鸿章的心意, 故任命唐廷枢为轮船招商局总办。

唐廷枢的确是执掌轮船招商局的最佳人选。 他在多年的商海拼搏中已积累了巨额资本, 在全国主要商埠都有自己的商行。 他还是公正、北清两家轮船公司的华董,并与怡和洋行组建了华海轮船公司, 是该公司最大的股东之一, 兼任襄理。 他自己投资购买的6 艘轮船行驶在沪津、 沪汉、 沪宁等航线上。 他在华商中的威望还使其在吸收社会资本方面有着巨大的号召力。 另外, 他知己知彼, 多年的买办生涯使其对竞争对手了如指掌。

唐廷枢的退隐, 本意就是以退为进, 轮船招商局的召唤正合了他一展宏图、报效国家的心愿。 其实唐廷枢虽赋闲在家, 但依旧关 注商海变幻, 对轮船招商局的问题了然于 胸。 执掌轮船招商局后, 唐廷枢抓住轮船招商局官督商办的体制特色, 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借助"官督” 的背景, 游说政府指令性发文承接长江漕运业务, 为航运业务来源打下基础, 并多方活动, 获得政府拨款, 缓解资金困境; 另一方面, 他又借助自己在商界的影响力,描绘轮船招商局的发展前景, 以优厚回 报吸引巨商富贾入股。到1874年实收股金47万余两白银,一改轮船招商局成立一年来股本金不足20万两白银的低迷局面, 1881年轮船招商局募足股本金100万两白银, 次年增募100万两白银。 几年的时间, 招商局脱胎换骨, 真正有了“招商” 的意味, 并使轮船招商局成为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 股票还可转让及公开发行, 开创了中国股市的先河。

在 洋行的工作经验, 使唐廷枢意识到制度是企业的生命线。 唐廷枢效 仿西方股份制模式, 在募股书上对资金使用、 盈利、 回报等事项做了明确的规定, 制定了 《轮船招商章程》 和 《轮船招商局规》, 为中国最早的民族企业创设了现代企业制度的雏形。

紧接着, 唐廷枢与占据着绝对垄断地位的外商轮船公司正面接火。 轮船招商局依靠政府支持, 于 1877 年以 220万两白银收购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的产业,船只由12艘增至30余艘。见此状况, 外国轮船公司联合起来以削减运价来挤压轮船招商局。 唐廷枢则借助李鸿章的政治势力和经济资源, 促使外国轮船公司不得不与上海轮船招商局达成协议,协同价格。 在唐 廷枢的运筹下, 崛起的轮船招商局在外商航运巨头面前有了话语权。

唐廷枢入主轮船招商局后, 轮船招商局的船舶和货物运输保险因受制于外商而令其颇感头疼。 外商保险公司投保条件苛刻:一艘购置成本10万两白银的船舶外商只限保6万两白银, 超过部分只能自保,且保费按月"一分九扣”, 年费率高达12%, 如此高的费率在唐廷枢看来无异于勒索。1875年,经过苦心筹划, 唐廷枢在李鸿章的支持下,创办了中国保险史上第一家官办保险企业-保险招商局。

另一位第一代中国保险人的代表是徐润。 徐润 ( 1838~1911),广东香山人, 和唐廷枢是同乡, 出身于买办世家。清末, 买办兴于广东, 以香山为最, 而香山买办则兴于徐家。 徐润 15岁时在父辈的带领下进入当 时与 怡和 洋行齐名的宝顺洋行学徒,其伯父为该行总办。1861年, 入行9年年仅24岁的徐润升任总办。

1873 年, 受李鸿章之邀, 徐润入轮船招商局 任会办, 唐廷枢总揽全局,徐润掌控资金调度。 徐 润凭借其多年宝顺洋行总办的经验,将保险引入航运业。 徐润认为: “每年每船保险费万余两, 局中之船日多, 保险因之亦多。

为了积累资金,增加利润来源, 徐润协助唐廷枢成立了 保险招商局, 继而又创办仁和、 济和保险公司。 唐、 徐携手,拉开了中国近代民族保险业的序幕。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