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业的兴起与发展(1805年-1911年)

2019-12-1908:37:56中国保险业的兴起与发展(1805年-1911年)已关闭评论

保险思想的传播

最早向中国介绍保险理念的是西方传教士。1833年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中国出版了第一份中文报刊一一《东西 洋考每月统记传》, 期刊内容从宗教延伸到世界各国政治、 经济、 文化, 在士大夫阶层产生了广泛影响。

1838 年, 《东西 洋考每月 统记传》载文介绍了西方现代保险:“那外洋舟只来数万里远, 海茫浪荡, 暗礁布满, 飘沙累积····若论一年所失之船只, 庶乎银几百万沉水不复用也, 莫非哀哉。” “贸易险中做,运货未稳当,故此商贾请人担保之。 那人虽有财, 但不足以 保多也。 故招他人, 合其财为一本, 设使十人题名, 各人出一万银, 以此为其会之本也。 我要发船载货, 共计五万银, 遂往请保举之会担五万银·.....汝抽一百员( 元) 裨我, 或二员或三员或四员, 设使货到不受害。 我利此 银。倘货失, 我还汝五万银。 相约停当, 不敢失言, 而出票以立凭据而已矣。

1840年,郭士立编译了《贸易通志》, 第一次在中国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商业制度和贸易情况, 其中对保险有进一步介绍, “中国以农立国, 西洋以商立国。 故心计之工, 如贾三 倍, 其国所立规制,以利上下者,一曰银票、二曰银馆、三曰挽银票、 四曰担保会”, 而前三者 “中国皆有此例,惟担保会则中国无之” 。 担保会即保险公司, 是对保险公司的最早译法。

魏源(1794~1857), 湖南邵阳人, 是传播西方保险思想的第一位中国人。 他和林则徐是好朋友。 1839~1840年林则徐在广东理政期间, 组织人员在翻译英国学者慕瑞 (Hugh Murray)《世界地理大全》 的基础上编纂了 《四洲志》, 林则徐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道光二十年 (1840) 九月初三,清廷以林则徐在广东抗英禁烟 “办理不善” 为罪名予以惩处, 革去四品官职, 发往新疆伊犁赎罪。 道光二十一年(1841) 七月, 林则徐在被遣戍新 疆的途中路过京口(镇江),在此与魏源相见,一番倾心交谈后, 林则徐将《四洲志》 等资料交给魏源, 嘱托其在此基础上编纂《海国图志>。

深厚的友情及向西方学习、抵御外国侵略的共同信念, 激励着魏源以一种巨大的使命感全身心地编纂出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综合性图书 《海国图志》 这部划时代的巨著。1842年《海国图志》出版, 书中以郭实腊的 《贸易通志》 为蓝本, 介绍了西方保险。 因此, 魏源被称为“中国保险思想 传播第一人” 。《海国图志》全盘沿用郭实腊的译法,将保险 (Insurance) 译成 “担保”, 海上保险 (Marine Insurance) 译成 “船担保", 生命保险 ( Life Insurance ) 译成“命担保”, 火灾保险 (Fire Insur-ance) 译成 “宅担保” 。

《海国图志》对于启蒙中国人的保险思想, 促使民族保险业的兴起具有重要意义。 不过, 当时的中国, 仍自认天下首尊, 把其 他民族视为“蛮夷”, 盲目自大的国民心理使《海国图志》的主张没有付诸实施的环境条件。 值得深思的是, 1851年《海国图志》 传入日本却受到了追捧, 不断加印了 15版。 当时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大发感慨: “ 呜 呼! 我和 魏源真可谓 海外同志矣! ” 梁启超后来评价道: 日本维新派前辈“皆为此书所刺激”, 最终完成了改革图新大业。

比魏源更进一步介绍西方保险的是洪仁玕。洪仁玕 (1822~1864), 广东花县人, 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洪秀全的族弟。1851年1月太平军金田起义,洪仁玕立即 响应, 率 50 多人投奔后被捕, 此后逃脱流亡香港。 在流亡香港4年多的时间里, 正式受洗入教, 他一边为外国传教士教授中文,一边开始学习西方文化。洪仁玕广泛接触了许多知识广博的外国传教士, 又博览西方著述,了解了西方经邦济国之道, 他因此从一个农民起义领袖成长为一名维新志士。1859年当他再次投奔洪秀全时,面对风雨飘摇的太平天国, 他力主变革, 以总理政务的 “干王” 身份向 洪秀全提交了太平天国新的施政纲领《资政新篇》。《资政新篇》虽仅11000多字, 却扼要介绍了西方治国方略, 其对资本主义发展经济路径的推崇, 已与太平天国初期《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的“男女皆兄弟姐妹” 的绝对平均主义的乌托邦空想大 相径庭,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法则已深入其思想内核。

破除乌托邦空想, 确立私有制, 自然要面临商品经济带来的风险, 对这一问题,洪仁玕在《资政新篇》 “法法类" 中对西方保险做了介绍, “外国有兴保人物之例, 凡屋宇人命货物船等有防于水火者, 先与保人议定,每年纳银若干, 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 无失则赢其所奉。 若失命, 则父母妻子有赖, 失物则已不致尽亏”, 点明了保险补偿功能的要义。

中国第一位留学美国的容闳从耶鲁毕业回国后曾会晤洪仁玕, 对其评价道: “干王居外久, 见 识 稍广, 故较各王略悉外 情, 即较 洪秀全之识见, 亦 略高一筹。 凡欧洲各大 强国所以富强之故, 亦能知其秘 钥所在。” 只可惜, 此时的太平天国在清廷的围剿下大势已去, 洪仁玕的理想已无践行之可能。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先行者王韬(1828~1897),即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 其代表作有 《韬园尺牍》、《重订弢园尺牍》12卷、《弢园尺牍续钞》8卷和《弢园文录外编》12 卷。 其中既有其与友人的书 信集编, 多谈实务; 又有其自编文集, 多言洋务, 宣传变法自 强,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

常年的海外游历及东西方文化的交织熏陶, 使他逐步具有了保险思想, 不仅看到了保险对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极力推动民族保险业的发展。 他的保险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著作《代上广州冯太守书》 中。 他提出航运、 保险相互并行,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得力于航海贸易, 而航海贸易必然要求保险对其风险给予调剂, 主张"招商 (轮船)、保险二者要当相辅以并行" 。

王韬 呼吁设立中国的 保险公司, 维护民族经济利益。 “以中国之人保中国之货, 不必假手于外洋, 而其利尽归于我。” 王韬的保险思想充分维护了中国保险业的利权,对我国自办保险,尤其是保险招商局的创立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与王韬有相似游历的早期保险思想传播者还有《盛世危言》的作者郑观应。 郑观应 (1842~1921), 祖籍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他是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 是揭开民主与科学序幕 的启蒙思想家, 也是实业家, 教育家, 文学家等。

郑观应代表作《盛世危言》编成于光绪二十年 (1894) .1895 年冬刊行增订14卷本,增订中包含"保险"一节, 共涉及三大方面内容:保险原理、国外保险公司险种和主张中国自办保险。

他在书中阐释了保险分散风险、 组织补偿的基本原理, “盖所谓保险者,不过以一人一身之祸派及众人。 譬一人房屋或行船遇险由公司赔偿, 而公司之利仍取之于人。 如保房屋一千座, 其中一座失险, 则以九百九十九座之利 银偿还遇险之一座,在公司不过代为收付,稍 沾经费而已。 对人险亦然” ( 夏东元编 《郑观应集》, 上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647页).

《盛世危言》中还介绍了保险的分类。 保险公司经营的险种约分为三等(种):水险、火险、人险。 “水险保船载货, 火险保房屋、 货栈,人险保性命、 疾病。 ” 郑观应通过对各种危险发生概率的不同进行说明, 阐明了保险费率有高低之分的原因。

郑观应经济思想的核心是“商战”理论, 他指出“初则学商战于外人, 继则与 洋人商战” 。 为维护中国的民族利益,郑观应主张自办保险。 “西人保险公司有数种, 有保屋险, 有保船险, 有保货(物)险,有保货(物)水渍之险, 有保人生死亡险, 其章程甚详, 获利均厚, 亦宜招商仿办, 为国为民, 胥于是乎在矣。 ” 他对仁和、 济和两家华商保险公司赞赏备至,认为这样的“保险公司不嫌其多”,从此可以“不为外人掣肘也” 。

清末在著作中阐述保险观点、传播保险思想的另一位维新派代表人物陈炽(? ~1900), 原名家瑶, 字克昌, 后更名炽, 江西瑞金人, 举人, 游遍沿海商埠, 考察香港和澳门, 主张学习西方以强兵富国。

陈炽于1896年重译《富国策》,是年撰写 《续富国策》, 在“商书" 的论述中, 他提到了“保险集资说" 。 陈炽是郑观应《盛世危言·序》的作者,也是近代中国爱国主义思想家、 经济学家。

陈炽在《续富国策》中的保险理念涉及风险产生的前提、 保险的意义和 作用, 肯定了中国自办保险, 并提出 “纠资集股办保险, 振兴中国” 的具体做法。

陈炽不仅分析了风险的偶然性和风险的无处不在, 还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保险市场的发展规律, 他认为“保险之物日益繁, 保险之利日益广,保险公司亦日益多”。 百余年来,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印证了陈炽的理论, 并将继续证明其思想的正确性。

由于看到了保险业 “偿者一而不偿者千百, 固仍坐收非常之大利也” 的经营稳定性及赢利性, 陈炽提出了 纠资集股、 自办保险的主张, 以此打破外商保险公司独占中国保险利益的局面。 陈炽有言日: “即此保险一端, 华商之大势成,中国之全局振矣。”

陈炽的 "保险集资 说” 从微观上论述了保险原理和经营方法, 从宏观上提出了振兴民族保险业的设想, 是中国近代保险史上比较完整, 系统的保险思想。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