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黄成功收购港灯
到1984年,置地的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怡和兼置地主席西门·凯瑟克在宣布1984年上半年度业绩时表示,目前置地的借贷总额为142亿港元,最高债项需求估计约为160亿港元。 期间,置地将要缴交给香港政府交易场地段最后一期款项19.02亿港元,而置地全年的借债利息就高达10亿港元。当时,市场分析;置地要减轻欠债,不外两种途径:一是供股东集资;二是出售资产。 对于前者,置地执行董事戴维思已予以否定,理由是目前置地的股价只是其资产净值的四成,如供股集资,则对原有的股东不公平。至于出售资产,由于地产市道仍陷低迷,难以售到合理价钱。 这样,被迫出售港灯股权的议题,再次摆在怡置系高层的面前。
所谓“十年人事几番新”.1975年面临破产的和记黄埔,在1985年则威风八面,而1973年因收购牛奶公司而如日中天的置地,却为沉重债务伤透脑筋,这一起一跌,令人慨叹时势变化之巨大外,亦可见到公司董事局的决策,对一家公司盛衰的影响之深远。
当时,行内人士估计,置地若不尽快出售港灯股份减债,到1986年,置地的负债总额可能上升到200亿港元,届时可能出现负债太重而资金周转不灵的危机。
李嘉诚准确地估计到置地面临的财政困境,他更了解到除长江实业系外,在当时香港面临前途问题困扰的情况下,无论是海外或是香港本地财团,能够或愿意动用数10亿港元购买置地所持有港灯股份的,可说是绝无仅有。
因此,他一直采取以退为进的政策,以静制动。 一方面不动声色,丝毫不流露出购买置地的热切意向,使对手不能漫天要价,化解了置地的攻势;另一方面又增加对置地的压力,使它没有喘息的机会,从而迫使对手就范。1985年5月,中英正式签署关于香港前途问题的联合声明后,投资者逐步恢复信心,香港股市开始飙升,港灯集团的股价亦从1984年11月底的每股6.3港元上升到1985年中的每股7.3港元。 双方达成交易的时机逐步成熟。
在置地方面,出售港灯股权已不能再拖,且港灯价已经回升,有一定讨价还价能力。 然而,置地管理层仍在犹豫不决。 寿登消干粉资璃通辽00号1985年1月21日,怡和集团幕后主脑、前怡和主席亨利·凯瑟克亲自从伦敦飞抵香港,说服置地高层,促成此项交易。 当日下午7时,怡和主席西门·凯瑟克亲自到中区华人行会风和黄主席车嘉诚,经过约两小时的会谈,双方决定根据李氏半年前收购港灯时的原则达成协议。然而,由于港灯股价已经上升,李嘉诚遂提出以低干市价13%的价格成交,而且应包括港灯末期股息。
翌日上午,李嘉诚就和黄收购港灯会否导致须全面收购国际城市一事咨询了法律顾问的意见。 随后,李嘉诚便在和黄行政总裁马世民的陪同下,前往中区康乐大厦怡和总部,于上午11时前签署了收购协议。 瓷需盟对于这次收购行动,《信报财经月刊》曾载文做过这样的描述:“1985年1月21日(星期一)傍晚7时,中环很多办公室已经乌灯黑火,街上的人潮及车龙亦早已散去。 不过,“中区商厦大业主'置地公司的首脑仍为高筑的债台伤透脑筋,终派员前往长江实业兼和记黄埔公司主席李嘉诚先生的办公室,商讨转让港灯股权的问题。结果,在16小时之后(1月22日上午11时),和黄决定斥资29亿港元现金,收购置地持有的34.6%港灯股权。这是中英会谈结束之后,香港股市的首宗大规模收购事件,同时也是李嘉诚1979年收购和黄后,另一轰动的商业决定.”
1月22日中午12时15分,和黄、置地、港灯三只股票在四家证券交易所同时停牌。 傍晚,和黄主席李嘉诚以极其喜悦的心情召开了记者招待会,宣布和黄向置地收购港灯股权的事宜。 他表示,和黄将以每股6.4港元价格向置地收购约4.54亿股港灯股份,约占港灯已发行股份的34.6%,涉及的资金为29.05亿港元。整个收购行动将于1985年2月23日完成。李嘉诚还强调,届时和黄将以现金支付,和黄已准备了15亿港元,赊款亦已得到汇丰银行的口头答允,绝不成问题。 因此,和黄肯定不会在市场筹集资金,而这次收购也绝不会影响其他发展计划,诸如黄埔花园、葵涌货柜码头等。李嘉诚这次智取港灯,其内心喜悦之情不言而喻。 香港《南北报》杂志在一篇文章中曾对他当时的心情作这样的形容:
“在招待会上,李氏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虽曾多次试图保持矜持,亦不能自已。 这喜悦之情是前所未见的。 当1979年9月,汇丰宣布将手上9000万股和黄售予长江实业时,李氏在公开场合没有显露出这一份喜悦;去年底和黄在发展黄埔船坞计划上,经过与政府漫长的谈判后,最后只需补地价4亿港元,较两年前政府要求的28亿港元,节省了20多亿港元,李氏在与政府签订协议时,对那次重大的胜利,也不曾表现出特别高兴。”
李嘉诚的喜悦是有道理的。 在这次长达数年的与老牌的英资财团角力的商战中,李嘉诚以独到的眼光和超人的财技最终取得了胜利。这次收购除了给他带来财富和权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带来成功感。
就在当晚的记者招待会上,李嘉诚说了这么一段话:“在过去两年,我不停地研究港灯这家公司,老早便详细考虑到投资港灯的各个优点。”一年后,他再向记者表示:“我对那些资产值高的公司皆感兴趣。 ·····在过去,我差不多用工作上一半的时间在策划公司的未来发展方面,留意着香港或海外的投资机会,我脑海里对很多本港公司的资产状况都很清楚。因此,一有机会我便可以作出迅速的决定。 例如港灯,由开始商谈到正式签署文件,时间共17个小时,但不要忘记除去睡眠的8小时,实际只有9个小时。我为何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决定一项如此重大的投资呢?原因是港灯是我心目中的公司,一早已掌握全部资料,机会来时我就知道怎样做。”
这番话,实际上亦是李嘉诚经商的成功秘诀之一。 20世纪90年代初,和黄行政总裁马世民谈起当年协助老板收购港灯,曾对李嘉诚的经商手法称道不已。 他说:“李嘉诚综合了中式和欧美经商方面的优点。 一如欧美商人,李嘉诚全面分析收购目标,然后握一握手就落实了交易,这是东方式的经商方式,干脆利落.”
是役,李嘉诚以低于市场价格购得一家潜质优厚的大型上市公司。李嘉诚表示:“我今次出价是以港灯的赢利能力及派息作为衡量标准;以星期二收市价计,港灯的市价赢利率约为8倍,目前香港利率有继续下降的趋势,和黄手上现金如不作收购港灯股份而放在银行收息,与现在投资在港灯所收到的股息比较差不会太远,但在港灯的投资,长远来说十分有利,因此便有这次交易.”
当然,这次售股对置地亦有重要意义。 怡和兼置地主席西门·凯瑟克在评论出售港灯权益时表示:“出售港灯权益符合公司既定目标,不但可增加流动资金,减低借贷需要,还可改善公司的资产负债比率。”经过一连串的措施,怡置系亦终于顺利渡过难关,重新走上正轨。
不过,置地所持有的港灯股份,在1982年购入时每股价格是5.95.港元,到出售时账面值为6.87元。因此,是次售股导致置地特殊亏损达2.19亿港元。
李据诚收购港灯时,曾声言做长线投资,然而,事隔半年,即1985年8月,即以每股8.2元(比购人价每股6.4元上升30%)将港灯一成股权配售,集资11亿港元,这次售股行动令和黄额外获得2.4亿港兀利网。
当时,市场怀疑港灯此举是令和黄减债,亦有人怀疑李嘉诚在短短半年间便将港灯股权配售1/3,似乎有违他当初的诺言。不过,事后证明,李氏是趁地产低潮集资.1986年10月,港灯又发行新股一亿多股,发售价是母股10港元,集资10.03亿港元,主要用做收购长江实业拥有的中区布尔呗裆店,而新股则配售给海外基金,实行变相高价出售。 这类资产转移行动一直持续进行.
1987年3月,李嘉诚决定重组港灯集团。 重组后,港灯集团原有的非电力业务包括地产、酒店、零售贸易、财务投资,以至天然气工业等由一家新成立的公司嘉宏国际集团持有。该集团于1987年6月独立上市,由和记黄埔持有超过50%股权,而嘉宏国际则持有重组后的香港电灯公司,后者重新成为一家单纯的电力生产及供应公司当时,有人怀疑港灯分拆是受到香港政府的压力,例如分拆前港灯宣布与和黄合资27亿港元投资加拿大赫斯石油公司,就会引起立法局议员的质疑,认为港灯作为公用事业公司,不应参与海外有巨大风险的投资计划,以免一旦投资失败而打击港灯专利发电业务。
不过,李嘉诚对这些传闻加以否认,他只强调整个重组建议由港灯主动提出,并取得香港政府的支持。
自此,李嘉诚旗下拥有四大公司,包括长江实业、和记黄埔、嘉宏国际和香港电灯,成为香港股市中控制上市公司市值最多的首席家族财阀。1987年9月,李嘉诚趁香港股市高潮,首次四剑合璧,通过四大公司集资逾100亿港元,为未来发展大计做部署,结果轰动香港,创下历史上集资规模最大的纪录。
收购港灯集团,无疑是李嘉诚个人继收购和黄之后的另一次辉煌胜利,李氏在香港商场的首席地位,由此最终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