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案例:1993年深天极举牌飞乐音响

2020-01-1715:31:52并购案例:1993年深天极举牌飞乐音响已关闭评论

1993年的并购风潮中,“宝延风波”与“申万联姻”无疑是当时的热点。除此之外,深圳天极收购上海飞乐音响股权,则显得平静很多。

12月22日,深圳天极光电技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天极)发布公告,称已拥有5.2%的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飞乐音响)的股份。当日,飞乐音响最高上涨至46元,收盘于38.99元,全天上涨3.70%,全天换手率为35.38%。从这样一组数据来看,深圳天极举牌飞乐音响引发的跟风效应,已经大不如前。

深圳天极表示,参股飞乐音响,是对公司资源配置的补充,希望由此打开上海及华东市场。飞乐音响总经理则表示,这是正常的市场行为。投资者的选择很正常。

飞乐股份作为飞乐音响的大股东,则表示不会放弃大股东地位。

与前两次深圳公司的“北伐”不同,深圳天极并非上市公司。因此,这也成为中国内地首例非上市公司充当收购方的举牌事件。

不过,此后深圳天极并没有后续的动作,飞乐音响的控制权也牢牢掌握在飞乐股份的手上,没有发生变化,深圳企业的第三次“北伐”最终在默默无闻中收场了……

1993年的三场并购,或成或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全部都是深圳的上市公司“北上”并购上海的上市公司。深圳企业的“三次北伐”开创了中国上市公司收购与反收购的先河,也带给我们无尽的思考。

1994年,君安证券“逼宫”万科董事会,最终演变为一场股东与董事会的较量,王石再度成为其中的主角。同样在1994年的另一件“举牌”事件则是辽宁国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辽国发)举牌爱使股份。

1994年开始,并购重组活动开始加快,但是并购的规模小。资产重组的主要动机是买壳或保壳,重组方和被重组方多为国有企业,形式以股权划拨为主,目标企业通常陷入财务困境,重组后往往发展后劲不足。可以说,早期的并购市场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法律制度和市场规则不完善,监管滞后。股民们也开始对于此类并购题材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1997年以后,并购重组成为一股浪潮快速兴起。但这一阶段,资产重组常常被滥用,“财务报表式重组”十分常见。2002~2005年是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市场的规范发展阶段,逐步建立较为完整的并购法律法规体系以及相配套的规则,促进市场逐步走向成熟。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