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1月10日中午,深万科集团(以下简称万科)对外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及附属的上海万科房产等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购入上海申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申华实业或申华)控股135万股,占其在外发行的2700万股普通股的5%。下午开盘后,申华股价一路飙升,最高冲至70.99元,但至收盘,已经回落到45.8元。全天换手率81.17%。
万科北伐申华,并购风潮狼烟再起。
对于万科突如其来的进入,市场顿时感到有些意外。难道是看到了宝安成功入主延中实业后,万科便匆忙出手并购申华吗?
其实,引发万科举牌申华实业的的确是宝延风波,但主角却是申华实业掌门人瞿建国。
1990年12月19日,申华控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这是上海的又一只“三无概念股”,没有国家股、法人股、外资股,全部股份都是流通股,更特殊的是,申华没有绝对控股股东。
3年后,这种特殊的股权结构让瞿建国感到不安,尤其是当延中实业被宝安成功收购后的那一刻,他的不安已经变成焦虑。
这时候,瞿建国已经意识到,申华和延中实业还不完全一样,申华都是由小股东组成的,等于一盘散沙。如果被其他公司收购,要是这个收购公司素质好一点,可能是很幸运的;如果素质差一点,对于申华来说,可能意味着灭顶之灾。
为了避免被恶意收购,瞿建国找到了万科,希望万科能够入驻申华实业。于是,申华实业的第一个收购者亮相了。
1993年11月14日,申华、万科高层会面后召开新闻发布会,王石和瞿建国共同出席。瞿建国表示欢迎万科加入,并邀请万科两名高层加入申华董事会。与“宝延风波”不同,“申万”的联姻显得非常平静。
当时的万科掌门人王石还不像如今这样风光。在1993年的深圳证券市场中,万科的影响力远不如深发展、深宝安,甚至和原野、金田相比,优势也不算很大。王石说:“万科的目的是参股经营,对于已经持有的申华股票,不会考虑卖出。”
王石表示万科不会改组申华董事会,其本人也愿意作为瞿建国的助手,为发展申华作贡献。
如此,万科成为继宝安之后第二家到上海参股上市公司的深圳企业。万科此举也带动了上海“三无概念股”的全线上涨,成为1993年年末上海证券市场的一道奇特景观。
正如瞿建国所预料的那样,申华以其“三无概念”以及在上海优异的地理位置,时刻吸引着资本贪婪的目光。继万科参股后,申华继续上演并购之争。
1994年3月31日,《中国证券报》在第4版上刊登万科4家A股股东授权万科B股股东之一君安证券所作的《改革倡议——告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全体股东书》,其中对万科参股申华大加指责。王石虽对此并不认同,但其实在1993年年末万科就已经开始减持申华的股票,持股比例已经降为2.92%。在后来的两年中,万科继续减持,直至1995年从申华十大股东名单中退出。
此后,君安证券、广州三新开始争夺申华的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