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世纪80年代中期,李嘉诚重施故技,再次以兵不血刃的方式,通过和黄收购香港电灯。 不过,在这次收购中,他已稳占主动权。
其实,李嘉诚早已看上香港电灯,旗下公司曾与港灯有过多次合作,他也曾对港灯作过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对其业绩、潜质了然于胸。 其时置地正大肆扩张,捷足先登。 李嘉诚遂按兵不动,静候良机。 后来,香港地产市道崩溃,置地因盲目扩张而陷入危机,被迫临阵易帅,并频频出售旗下非核心资产。 李嘉诚面对置地的困境不动声色,以静制动,让形势的发展迫使置地就范。 果然,置地主动上门求售,不再抬价。 李嘉诚在短短17个小时,就毅然决定用29亿港元巨资,拍板收购香港电灯股权。
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此役可以说是这一战术运用的最佳写照。
香港电灯集团前身是香港电灯有限公司,创办于1889年,是迄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电力公司之一。
香港电灯创办后,即在港岛湾仔区今日永丰街的山坡上兴建第一间发电厂。该厂于1890年12月正式供电,给50盏街灯照明及供山顶抽水。当时,明亮的街灯成为香港电灯公司的最佳广告,中区的洋行、银行以及华商的店铺纷纷装设电灯,香港电灯公司的业务开始发展。
到20世纪初,香港岛市区已延伸到湾仔,湾仔发电厂亦告饱和,香港电灯遂向香港政府投得北角海旁地段兴建新发电厂。 该地段由填海而成,即现在的电气道城市花园地段。北角发电厂于1919年建成投产,当时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香港电灯公司于是在中区皇后像广场举办首届“电灯节”作为纪念。
北角发电厂到1964年总发电量已达到225兆瓦,这时北角已发展成为桐鹫的住宅区,而目当时用煤为燃料口不及用石油经济,因此进行过厂计划,在港岛南部的鸭利洲兴建大型燃油发电厂,设备全部从日本进口。1968年鸭利洲第一组机投产,到1972年共有七台发电机组发电.
1974年世界石油危机爆发,当年香港地要实施能源管制。1978年,香港电灯公司便计划在南丫岛兴建一座可灵活运用燃料的发电厂。南丫岛菠萝咀发电厂于1982年开始投产,待所有海底电缆全部完成,便将鸭利洲的全部发电设备转移到南丫岛,而鸭利洲发电厂则于1989年正式停产。20世纪70年代中期,香港电灯的业务开始多元化。 1975年7月,香港电灯曾建议以现金及部分股票方式收购当时另一家历史悠久的公用事业上市公司-一中华煤气有限公司,但因中华煤气的大力反对而未果。 香港电灯于是在1976年实行对香港岛区一些新居民点送电力热水器,一方面“报复”中华煤气,另一方面是争取在供电区增加电力销售。
这些即热式电热水器功率达8干瓦,每小时用电18度,帮助增加电力销售。虽然是免费“奉送”,但用户要交按金500港元,实际上是一次性取得大量现金作电热水炉的投资。从这一点可见香港电灯公司在经营上的精明。
1976年4月,香港电灯重组注册,成立香港电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港灯集团,目的是统筹电灯公司及其附属机构,包括地产发展与管理、技术服务、零售业、广告及财务等经营,以加强赚钱能力。 当时,港灯集团旗下的主要附属公司包括香港电灯公司(根据法例专责供电给港岛、鸭利洲及南丫岛)、协联工程(工程设计及管理)、嘉云发展集团及嘉云发展(物业发展)、丰泽(电器用品销售)、汇泽财务(财务)等。
港灯集团的赢利以售电为主,但地产发展的收益亦是迅速增加。1976年港灯开始发展地产,1980年11月20日与李嘉诚的长江实业及英资洋行会德丰等组建国际城市集团有限公司,股本30亿港元,公开发售4.5亿股在香港上市,港灯和长江实业均为国际城市大股东,分别持有约34%股权,由李嘉诚出任公司主席,这是李嘉诚与港灯的最早联系及合作。
当时国际城市的主要目的,是将港灯旗下的主要地皮物业加以发展,包括北角电气道发电厂旧址、渣甸山内地段8200号,以及荃湾的数幅地段,其中,北角电气道发电厂旧址和渣甸山内地段由港灯集团以21.1亿港元价格售予国际城市。国际城市将北角电气道发电厂旧址发展为后来著名的城市花园,包括13幢住宅及一幢写字楼,总楼宇面积317.8万平方英尺。
港灯集团业务的多元化可从其年度业绩反映出来。 1982年度,港灯售电量约为35亿度,售电获利为4.341港元,而当年的综合纯利为7.82亿港元,售电获利仅占总纯利的55.5%的上市公司。 由此可见,港灯集团售电获利之外的业务亦赢利丰厚,是一家颇具发展潜质的公用事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