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弃卒保车”售港龙股权
1995年底,国泰航空开始考虑出售港龙航空股权予香港中航的问题,希望藉此阻止香港中航成为本地第三家航空公司。红心忍I初期,太古和国泰表示愿意出售6%的港龙航空,港龙航空的其余两位股东中信泰富和曹光彪家族则均表示无意减持港龙股权;而中航则有意向太古购入一成港龙航空股权,事件一度处于胶着状态。
这时,港龙航空的困难开始出现了。 自1995年上半年获准开办宁波航线之后,港龙再没有增加新航线,申请开办香港至青岛及武汉的航线,则迟迟未获批准。 当时,港龙航空正筹备在香港上市,不过,中国民航总局港澳台办公室主任马晓文就表示,港龙目前是国泰系内公司,且由国泰管理,在香港政府一条航线由一家公司经营的政策下,港龙往往只能经营一些国泰选择不经营的航线,这在航权分配上有冲突;港龙若要成为上市公司,便须成为独立法人。
1996年初,市场一度传出香港中航拟放弃收购港龙航空股权的计划,准备另起炉灶,全面参与香港航空业。 中航副总经理就表示,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因此自然地希望在香港成立中国拥有的航空公司。 他还表示,中航期塑获得营运牌照,可以开设一些现时由国泰航空独家经营的国际航线,包括赢利能力较强的中国大陆及台湾航线。
对于港台航线,中国民航总局港澳台办公室主任马晓文说得更清楚:1997年以后,港台航空属于一个中国、两个地区的特殊航线,所有领空、航权都属于中国,中国航空公司理应加入营运,而不应由外国人全部垄断。 他又表示,这不意味中方要把国泰航空从港台航线中挤出去。 他并赞许澳门航空公司兼顾三方利益的模式:澳门航空由葡萄牙、澳门商人和中方共同参与,各方利益都整合好了,再谈航约,既有权威性,利益也易一致。 马晓文表示,香港没有这种整合,利益完全操在国泰手中,因此希望能向澳门航空看齐.这实际是向国泰航空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
在形势比人强的情况下,太古集团终于下决心作出让步。1996年4月29日太古及国泰宣布,将与中信泰富携手以低于市场预期的价格,将35.8%的港龙航空股权出售予中航,总作价19.72亿港元,其中,太古、国泰一方和中信泰富一方各售出17.66%股权,双方分别套现9.71亿港元。 出售完成后,中航将成为港龙航空的最大单一股东,若计算第二大股东中信泰富所持有28.5%股权,中资背景财团持有港龙股权将超过六成,而太古及国泰所持港龙股权将减至25.5%。
根据交易协议,中航将按股权比例,委任代表进入港龙的董事局及执行委员会,国泰航空和港龙航空将订立新的合约协议,以取代现有的合作协议,使港龙航空能尽快顺利过渡为独立的班子管理。 中航将通过港龙航空在香港发展其航空业务,中航现有的航机、支援人员将转移到港龙。 换言之,中航以7倍多市盈率的低价取得港龙的控制权,但暂时放弃了与国泰航空全面竞争的机会。
与此同时,国泰亦与中信泰富达成一项协议,中信泰富将认购5.72亿股国泰新股,每股作价11港元,使所持国泰股权从10%增加到25%,中信泰富虽然丧失港龙航空的大股东地位,但将委派四名董事加入国泰董事局,其中两名加入国泰执行委员会。 这种安排无疑大大加强了中信对国泰的影响力。
香港舆论指出,表面上,太古是输家,因为它在国泰及港龙的股权都下降了,但“怀璧其罪”,太古作为一家英资公司,在香港航线上拥有特权,1997年后中国主权下的香港特区政府不会再维护它的利益;太古若要继续享有航权垄断地位的利益,最为有效的方法莫如将有力的竞争对手纳入同一阵营,这等于付保险费购得政治保险。因此,太古的策略明显是“弃车保帅”。
无论如何,太古及国泰航空在这一回合确实失去了港龙航空的控制权。1996年6月10日,香港中航董事长王贵祥、总经理姚绍先及副总经理曾庆光加入港龙董事局,姚绍先及曾庆光并加人港龙执行委员会。一场长达十年的港龙争夺战,至此算是基本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