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围绕着港龙航空的控制权,一场并无刀光剑影的争夺战持续了整整十年之久。
港龙航空创办之初,即以其中资背景向长期垄断香港航权的国泰航空公司提出挑战,但在香港政府有关资本结构的规定以及“一条航线、一家航空公司”政策的掣肘下,港龙航空举步维艰、困难重重,被迫一再资本重组,就连船王包玉刚入主仍无济于事,终于将管理权拱手让予国泰航空,成为后者的子公司。
20世纪90年代以后,时移势易,国泰航空的地位再次受到挑战,这次是背景更深厚的香港中航公司。 国泰航空在内外交困之下,几经权衡,以退为进,将港龙航空控制权售予香港中航公司。任何收购兼并,都需特定政治、经济条件的配合才能成功,港龙航空争夺战,透彻说明个中道理。
港龙航空有限公司创办于1985年5月24日,当时注册资本1亿港元,属港澳国际投资有限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
港澳国际则成立于1985年3月,股东包括曹光彪、包玉刚、李嘉诚、霍英东、安子介、冯秉芬、马万祺等31位港澳著名商人以及中国银行、华润公司、招商局等中资机构,其中,据说中国银行持有22%股权,而华润和招商局则共持有另外30%股权。 很明显,港澳国际具有极浓厚的中资色彩。
港澳国际成立后,即召开董事局会议,决定创办港龙航空公司,由牵头创办的毛纺商人曹光彪出任董事长。 当时,曹光彪曾公开表示,创办港龙航空的意念,来自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有关香港民航事业的条文。
联合声明附件一第九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将保持香港作为国际和区域航空中心的地位。在香港注册并以香港为主要经营产地的航空公司和与民用航空有关的行业可继续经营。香港特别行政区继续沿用原在香港实行的民用航空管理制度,··香港特别行政区自行负责民用航空的日常业务和技术管理......”
根据条文精神,在未来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管理下,航空公司的本地色彩极为重要,曹光彪等人显然看准这一点,希望创办一家有中资背景的华资本地公司,与长期垄断香港民航业的英资公司国泰航空展开竞争。
而当时,由于中国已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香港与内地的航空交通出现繁忙挤迫的现象,尤其是香港一北京、香港一上海的航线相当紧张,旅客往往无法如愿买到机票,有时需绕道其他城市。 因此,成立一家航空公司,以加强香港与内地各大城市的航空运输,亦实属必要。
不过,港龙航空的创办及其背景,立即引起了国泰航空公司及港英政府的高度重视。1985年7月,市场即有传闻说港英政府将指定国泰航空为唯一代表香港的航空公司,后经港龙航空向香港政府交涉,提出强烈抗议,港英政府否认有关传闻。 当时,敏感的香港舆论已指出:港龙航空由于中资色彩浓厚,所以其创办将被视为1997年后香港特别行政区争取航空权的先声,以使英国政府逐步让香港获得更多对外订定航空协议的自主权。
港龙航空创办后,随即组成一队机组人员,租赁了一架波音737客机,向香港空运牌照局申请营业证书,以及开办来往香港和北京、上海等八个内地城市的定期包机服务;与此同时,又与中国民航局展开有关包机服务的磋商。
然而,同年7月9日,香港政府民航处突然颁布新条例,规定凡以香港为基地的航空公司,在与外国民航机构商讨空运服务前,须事先取得民航处的同意。 该条例于7月26日生效。 而在此之前,港龙航空的代表已与中国民航商妥包机事宜。 '新条例生效当日,民航处即向港龙航空发出一封措词强硬的信函,警告港龙必须服从新例,不得擅自与中国民航接触,否则将不获民航处批准经营包机。 该信函还要求港龙放弃争取北京、上海两地的包机服务,以换取民航处对港龙经营中国内地其他大城市包机服务的支持。8月17日,香港民航处拒绝港龙关于开办港京、港沪航线包机服务的申请。 据港龙航空透露,民航处的理由主要有三点:其一,经营港京及港沪两条航线的执照,已发给国泰航空;其二,在中英航空协定饮判前,批准港龙开办往中国的包机服务,将会使饮判复杂化;其三,民航处事前未原则批准港龙航空与中国民航展开有关包机的磋商。
港龙航空随即召开记者招待会,指港英政府偏帮国泰航空,并去信香港总督抗议。 港龙航空行政总裁表示,香港政府一向强调会以不偏不倚的态度对待各家航空公司,但这次却因国泰航空已有该等航线的牌照为理由,拒绝其他公司的包机申请。
这时,国泰航空亦发表声明,驳斥港龙航空的论点,反对港龙航空关于航行内地定期班机的申请,并声称自己是一家香港政府指定的航空公司。其后,民航处以港龙航空的飞机类型问题,撤销港龙7月份八条香港与内地定期班机的申请。 这时,中国民航局亦通知国泰航空,取消该公司两班新增的港京包机服务,事件的政治意味加深。 自此,国泰航空再没有公开发表言论。
这时,港龙航空又面对新的难题。9月9日,香港民航处致函港龙,认为中国不单在中英航空协定中享用中方的利益,同时通过港龙股本的中资成份,企图获取英方的利益。 而在此之前,民航处亦要求港龙航空提供大多数股份由英籍人士所拥有和控制的证明,以便取得中英航空协定下代表英方的指定航空公司的资格。
在民航处步步追逼下,港龙航空被迫资本重组,将公司资本从1亿港元增至2亿港元,分别由已取得英籍的包玉刚和曹光彪之子曹其镛注资,包玉刚取得港龙航空30.2%股权,成为大股东,并出任该公司董事长;曹氏家族则持有港龙24.7%股权,成为第二大股东,而港澳国际所持股权则减至24.99%,其余20.11%股权由其他少数股东拥有。 同年11月,港龙并邀请当时的行政局首席非官方议员钟士元加人董事局。 此举反映了港龙加强实力和声望的决心。
经过这次重组,港龙航空已成为由大多数英籍人士持有和控制的“以香港为基地”的航空公司,取得了与国泰航空同等经营定期航班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