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移势易,港龙航空争夺战

2019-12-1810:53:20时移势易,港龙航空争夺战已关闭评论

国泰航空接管港龙航空管理权

二战以后的数十年来,香港的航空业务主要由英资航空公司提供,最早是英国航空公司,继而是国泰航空,英国金狮亦于1979年进军香港。然而,三家航空公司中,只有国泰航空是以香港为基地并在香港注册,该公司亦以“政府指定之航空公司”自居。 事实上,国泰航空垄断了由香港飞往世界各地的大部分航线。

国泰航空创办于1946年9月,1948年7月被英资太古集团取得控制权。国泰航空在香港上市前,它的两大股东分别是太古洋行和汇丰银行,各持有国泰70%和30%的股权。 由与英资的背景,国泰的航空得港英政府的全力支持,俨然成为代表香港的航空公司,享有航空的专利权,自然宏图大展,业务发展一日千里。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泰航空已建立以香港为基地的全球性航空网络,其航线伸延至亚洲、中东、英国、欧洲以及北美的28个主要城市。国泰航空旗下的机队包括波音747客机、洛歇L1011客机、洛歇三星客机,共拥有逾20架广体客机,每星期有400多班航机飞往世界各地,已跻身主要国际航空公司之列。 国泰航空在香港航空业的垄断地位为太古集团带来相当可观的利润。 根据1984年度太古洋行的年报,该年度国泰航空的机队服务收益就高达68.2亿港元,当年共计运载360万名乘客,运载货物达4.58亿货运吨里数。

港龙航空的创办,明显是要挑战国泰航空在香港的垄断地位。 尤其是联合声明附件一第九条的规定,对港龙航空极为有利,而国泰航空则因其英资背景而处于被动局面。 根据联合声明的规定,港龙有可能在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后取代国泰的地位。

为此,太古集团随即展开连串部署。1986年4月,即港龙航空成立将近一周年之际,太古宣布将国泰航空在香港上市,以加强其香港公司的形象。国泰航空在招股书中申明,此举将令国泰航空与香港更密切,并使国泰航空在处理香港的国际航空事务上更加主动,获得更直接的裨益。

1987年2月,太古更邀得香港中信集团加盟,以23亿港元价格向香港中信出售国泰航空12.5%股权。 交易完成后,太古集团的持股量减至51.8%,汇丰银行减至16.6%,香港中信成为国泰第三大股东。 香港中信的荣智健及另一高层人员加入国泰董事局。经此交易,国泰与港龙的形势出现微妙变化。

到1989年,港龙航空的处境日渐困难,国泰航空眼看时机已到,遂展开收购部署。 首先找到港龙航空董事长包玉刚,提出换股建议,使港龙航空成为国泰的全资附属公司,作为交换条件,包玉刚加入国泰董事局,并出任副董事长。

如果从纯商业角度考虑,国泰航空的这项建议对包玉刚来说极具吸引力,但包氏并未立即答允。 他曾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得到的答复是建议他考虑中国民航总局的反应。 包玉刚立即表示放弃与国泰的换股。 很明显,包玉刚这么干脆地作出了这个“非商业性的选择”,是囿于政治方面的考虑。

1989年9月,港龙航空宣布,包玉刚因年龄关系辞退董事局主席职位,由其女婿、原任常务董事兼行政总裁苏海文接替。 这实际上是包氏家族淡出港龙的先声。 果然,同年11月,包氏宣布出售所持港龙航空37.8%股权予曹其镛,苏海文亦同时辞退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职务。 苏海文并表示,包氏家族出售所持港龙股份,纯属商业决定,与政治因素无关。 无论如何,投资港龙航空成为包玉刚一次不愉快的经历。 他曾表示:“我平生只做了两件失败的事,一是投资渣打银行,二是港龙。”

包氏家族的淡出,实际上为国泰航空及香港中信入股港龙铺平道路。稍后,香港中信从港澳国际购人全部所持26.6%港龙航空股权。 而港澳国际亦早已于1988年4月成为完全的中资公司。至此,港龙航空的三大股东已去其二。

1990年1月17日,港龙航空再次实行资本重组,注册资本增加到8亿港元.经过重组,太古集团和国泰航空分别持有港龙航空5%和30%股权,香港中信的持股量亦增加到38.3%,而曹氏家族的持股量则降至21.6%.辰 重组后,国泰航空以第二大股东身份接管港龙航空的管理权,国泰两名要员加入港龙董事局并分别负责财务及营运职责。 国泰并将其经营的港京、港沪两条航线转拨港龙,将港龙定位为专营国内航线的香港航空公司。这样,港龙航空实际上成为国泰航空的子公司,国泰航空成功巩固了它在香港航空业的霸主地位。

当时,港英政府对港龙的股权重组表示欢迎,认为将令港龙获得更佳的管理,两家公司合作,开拓新市场,对香港有利,并使中英的民航谈判较前简单。

国泰接管港龙后,即成立一个执行委员会去监管港龙航空,并把它纳人自己的工程、会计和预定系统。 在国泰的管理及香港中信集团的协助下,港龙航空的业务逐步走入轨道,并开始急速发展。 港龙除经营国内14条航线外,还开办了亚洲七条航线,平均每日有15班客机离境。1992年,港龙航空首次转亏为盈。

1993年,港龙航空的载客量达到126万人次,比1992年大幅增长34%,其中八、九成是国内业务。香港中信对港龙的振兴也发挥了作用,仅1993年,港龙的内地港空运载量就增加了50%,这主要归功于该集团的国内网络。

1993年3月,港龙航空向怡和集团及国泰航空收购了国际航空服务有有公司其余70%股权,该公司是香港启德机场内三家提供地勤服务公司之一,其业务一半以上来自港龙。 港龙表示,收购该公司最重要的原因并不是要增加赢利来源,而是希望能对该公司的服务质素有更大的控制权,并改善顾客对港龙的整体印象。

到90年代初中期,港龙航空的发展势头超过了国泰航空。 当时就有分析家认为:“事实上,未来港龙航空肯定赶得上国泰,无须在其他市场开阔新航线,这是不容置疑的。”摩根斯坦利一位分析员更称,“中国属于港龙”,“香港是通向中国的门户”。

不过,就在港龙航空业务发展渐入佳境之际,港龙航空的争夺战再次爆发。这次国泰航空面对的对手,是背景更加深厚的香港中航。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