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赢之局
然而,这次收购战事的发展,事实上却向看双赢的局面演进.3月20日,《南华早报》发表声明,表示原来以每股电企换一股《南华早报》的收购建议,由于只有郭鹤年家族持有34.95%电视企业股权接纳,未能成为无条件,因此已于3月20日作废.
《南华早报》并表示,已根据财政顾问宝源投资的建议,提出新的收购建议,将收购价提高到每20股电企股份换11股《南华早报》股份,或选择电企股份每股可得现金2.75港元。
《南华早报》指出,以《南华早报23月20日停牌收市价每股5.2港元计算,《南华早报》新提出的股份收购建议等干每股电企值2.86港元,比邵氏的高出12.21%,而《南华早报》的每股2.75港元现金收购价,也比邵氏的高出7.8%。
《南华早报》还指出,虽然寄给电视企业股东回应文件,计算电视企业的商务价值为每股3.19港元,而备考经调整综合资产净值为每股3.314港元,但邵氏提出每股2.55港元的反收购价,均较两种资产值计算明显偏低。它并相信《南华早报》收购电企将产生协同效益。
《南华早报》提高收购价后,当时有舆论认为,郭鹤年已扭转邵氏提出反收购后的被动地位,并认为邵氏极有可能进一步提高收购价反击,则郭鹤年可以从容乘高套现。 一份报刊以《郭鹤年-最大的得益者》为题发表评论指出,邵氏极有可能提高收购价,这样郭鹤年可将股权出售套现约4.11亿港元.若邵氏不反击,郭鹤年亦可将股权售予《南华早报》,也同样可套现约4.1亿港元。 该文最后认为:"今次电视企业收购战,最终受益人是郭鹤年及小股东,而输家则是.....”
然而,形势的发展,邵逸夫亦并非输家。3月29日,邵氏兄弟突然出人意料地表示,不会发出收购电视企业建议,而所持电视企业股份30.3%以及有关人士所持4.68%,已接受《南华早报》提高条件的收购,并选择现金收购。
由于邵氏接受收购,加上郭鹤年所持股份,本次收购实际上大局已定。4月12日,《南华早报》宣布,已收到接纳收购的电视企业股份共达98.47%。一场全港瞩目的收购战,就此戛然落幕。
这次收购战。 实际上出现了双赢的局面,尤其是对电视企业的两大股东来说。 就邵逸夫方面,因年事已高,后辈亦似乎无心继承,早已在部署淡出江湖。 此次收购战,龙非是加速了这种部署的步伐。 邵氏提出反收购,实际目的在于讨价迹价,价格一旦合理,就接受收购套现。 郭鹤年相信亦深明邵逸夫之意,故增加现金收购这种选择。 是役,邵逸夫及邵氏兄弟共套现约4.5亿港元。
至于郭鹤年,他及其家族在是次收购中,亦将所持电视企业约34.9%股权售予《南华早报》,套现约4.5亿港元。 邵氏的收购,实际上为他提高收购价提供了理由,使他能在更高位套现。 难怪《南华早报》小股东对此颇有微词,认为《南华早报》收购电视,只是大股东的发展策略,而《南华早报》成功收购电企后,其股价随即急跌近一成,徒令小股东受损。 《南华早报》收购电企后,最大的得益是获得清水湾电视城这块极具发展潜力的地皮。 该地皮占地26.5万平方英尺,当时以月租500多万港元租予电视广播作片厂及办公室之用,租约将于2000年届满,而电视广播有权续租三年,即至2003年。 到时,《南华早报》可能收回改建其他用途物业,将会给集团带来不菲的利润。
这场收购战,涉及两位巨富兼多年老朋友的利益和关系,其中相信蕴含着相当高的智慧和技巧,相信两人的关系并不会因此而彻底决裂。
郭鹤年收购电视企业后,同年安排旗下经营地产物业的嘉里建设在香港上市,令集团在香港的上市公司增加到三家,包括香格里拉(亚洲)、《南华早报》及嘉里建设。1996年底,郭鹤年控制的三家上市公司市值高达530.8亿港元,一举跻身香港十大上市财阀之列,成为香港商界举足轻重的地产、酒店、影视传播业三料大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