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反击,旨在讨价还价
3月14日,邵逸夫部署反击行动,通过邵氏兄弟宣布电视企业作反收购,每股的收购价是现金2.55港元,涉及资金6.97亿港元。 当时,邵氏兄弟持有电视企业34.64%股权,与郭鹤年可说旗鼓相当。
表面看来,邵氏提出的反收购价低于《南华早报》的收购价,但其时《南华早报》的股价已跌至每股五元,如果按一换二计算,《南华早报》对电视企业的收购价已降低至每股2.5港元,数目上已不如邵氏,而且邵氏是以现金收购,方便小股东出售套现,优胜于《南华早报》的以股换股方式。
有人认为,邵氏的反收购,主要与面子攸关。 站在邵逸夫的立场,管理了十多年的公司,在未获知会的情况下遭到敌意收购,目然存不下这口气而郭氏以换股方式收购,无法套现资金,不为市场所喜,邵氏的反收购,主要是担心郭氏的收购“打乱了整系的一连串部署”。 当时,就有证券界认为,邵逸夫年事已高,近年频频出售旗下公司资产,退隐江湖是迟早的事。 从过往的部署看,邵逸夫原本有意将郭氏兄弟所持电视广播股权减全最低,但电视广播市值庞大,买家难找。 邵逸夫于是在控股公司邵氏兄弟上动主意,试图减持邵氏兄弟股权,变相减持电视广播股权。 但郭鹤年向电视广播的关联公司出手,多少令这个如意算盘出了枝节,亦迫得邵氏不得不应招。 不过,从邵氏兄弟提出的收购价看,实际上并不吸引人,出价相当保守,显然邵氏反收购的诚意存在疑问。 证券界就有人认为,邵氏此举,旨在讨价还价,出招迫《南华早报》提高收购价或以现金收购,如果收购价合理,不排除邵氏出售电视企业股权的可能。
事实上,近年来邵氏已持续减持旗下公司资产,例如将邵氏投资物业及戏院售出,然后分派红利,将电视企业所持广播道77号物业售予长江实业等,均属套现行动。 因此,反收购实际是讨价还价行动,一旦价格适合,有可能售股套现。
3月15日,郭鹤年出席香格里拉(亚洲)的银团贷款签约仪式,记者对邵氏的反收购向郭穷追猛打,不过,郭鹤年三缄其口,拒绝表态。 他仅表示,近期没有与邵逸夫接触,但并没有影响两人的关系。 同日,《南华早报》召开特别股东大会,投票通过接纳收购电视企业的建议。
郭、邵两人就争夺电视企业正面交锋,会否反目成仇,当时就有评论认为:“虽然郭鹤年和邵逸夫均表示电视企业收购战,不会影响双方的关系,但二龙夺珠的敌意收购攻防战,很难有双赢的局面,既然有胜负兼涉及重大利益,收购告一段落之后,郭、邵二人如能做到面和心不和,功力已是很高境界,因为敌意收购总是伤害感情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