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邵逸夫前往香港创建他的电影王国时, 他清楚地知道, 要在竞争激烈的香港市场站稳脚跟, 不单本身要有过人之处, 更免不了一番你死我活的行业厮杀, 而陆运涛则是最具威胁的竞争对手。
邵逸夫对陆运涛这个名字并不陌生。 实际上, 早在新加坡市场, 两人 便已经交过手了。
陆运涛属于新加坡豪门第二代人物。 与大多数家族开创者一样, 他的父亲陆佑早年经历了诸多苦难, 在一个陆姓大户人家当童工的经历让他对出身产生最初的认识, 于是放弃本来的姓氏“黄", 改随主姓陆, 某种程度上, 这体现了他对卑微出身的鄙弃和对象征财富权势的豪门望族的崇拜, 而 这, 也成为他毕生奋斗的目标。
陆佑少年时就被“卖猪 仔” 到马来西亚锡矿做矿工, 经过一番艰难的挣扎, 从新加坡开始创业, 在锡矿、 橡胶领域数十年的经营, 使他成为南洋有名的 “锡矿大王" 和 "橡胶大王” 。
正是因为父亲陆佑的个人奋斗, 第一代遭遇的困苦不必在陆运涛身上重演, 他一生下来就无须操心生计, 安心发展摄影、 文学、 电影这样无关产出的奢侈爱好, 更有条件到英国剑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和艺术熏陶。 最后, 浓厚的兴趣和炽烈的理想促使陆运涛走上电影这条道路。
1940年,25岁的陆运涛返回新加坡创业的时候, 来自上海的邵仁枚、 邵逸夫兄弟业已经突破南洋商人的封杀,在新加坡建立起庞大的院线网络, 几乎占据新加坡院线市场半壁江山。
发行渠道如同电影工业的命脉, 对这一点, 陆运涛与邵氏兄弟有相同的认知。
遥想当年, 邵氏兄弟为了开辟新加坡院线市场, 别出心裁地推出流动放映车, 在新加坡各地巡回放映电影, 以此为起点开辟发行空 间, 逐渐从乡村蔓延至城市。 邵逸夫的英文名叫做“run runshaw”, 也 即“邵 跑 跑”,"runrun” 一名就是出自在新加坡乡村奔波放映影片的这段辛酸经历。
邵仁枚、 邵逸夫的才华与勤奋得到新加坡巨富王竟成、 黄文达等人的赏识, 在他们扶持下, 邵氏兄弟逐步在新加坡建立自己的院线网络。 1930年,邵仁枚、 邵逸夫在新加坡创办 “邵氏兄弟公司”, 仅仅一年后, 旗下戏院便扩张至百余家, 发展势头之迅猛, 由此可见一斑。
陆云涛起步虽晚,但是家族丰沛的财力使他免去邵氏兄弟那样艰辛的起步, 一口气创办国际戏院、 陆氏戏院、国泰戏院三家大型院线公司, 并巨资收购大批中小戏院, 加入院线争夺战的行列。
陆运涛与邵逸夫最焦灼的较量, 发生在新加坡“首都戏院”的争夺上。 这家位于新加坡黄金地段的戏院拥有1688个座位, 采用那个年代并不多见的冷气设备通风、 制冷, 良好的环境使之成为最热门的戏院之一, 票房收入遥遥领先于其他戏院。
邵逸夫和陆运涛不约而同地看上“首都戏院", 邵逸夫打算借其强化院线网络, 巩固已有的市场地位, 陆运涛则希望借它提振士气、 拓展发行网络。
两人一个是行业老大,一个是后起之秀, 围绕首都戏院展开一番激烈争夺,并由此引发持久的竞争。
对陆运涛而言, 电影只是家族庞大产业的九牛一毛, 失败不足以撼动家族根基,成功则不过博一些名声, 但出于兴趣, 他可以不惜血本地投资-陆氏家族雄厚的财力允许他这么做。
相比之下, 电影几乎就是邵氏兄弟的全部,外人的闯入对他们而言意味着威胁。 他们财力虽不及陆运涛, 但在新加坡多年耕耘所获得的各路资源并不比他逊色, 为了捍卫自身利益而不 惜一切代价。 最终, 更擅长攻城略地的邵氏兄弟如愿以偿地将 “首都戏院” 收入囊中。
围绕“首都戏院" 的争夺, 与其说是一城一池的攻掠, 不如说两种理念的交锋一一无论电影生产,还是院线扩张, 邵氏兄弟均是以量取胜, 他们敢于打硬仗,也善于 打硬仗, 经营色彩具有鲜明的扩张性和侵略性,代表了传统商人进取的一面。
相比而言,陆运涛更倾向于以质取胜, 一帆风顺的经历和精英教育让他忽略了商业竞争的残酷性, 在经营上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 这样的人不见得取得商业成功, 却极有可能给一个 行业带来新的气象, 甚至引发行业革命。陆运涛从欧美引进宽屏银幕、 新式放映机、 高级音 响、 空调设备和高级座椅, 着力 打造技术先进、 设备完善、 环境优越的现代化影院, 让电影变成一种“高尚的娱乐” 。 他最得意的“奥迪安戏院” 采用美国进口的约克牌空调, 技术先进的GB-Kele放映机,并为听カ障碍者提供特制耳机, 影院附设大型停车场、 西式咖 啡厅, 丝毫不 逊于邵逸夫掌管的 “首都戏院” .
陆运涛作风稳健, 并不急于扩张,每购入或新建一家戏院, 均力争在品质上达到一流, 上座率亦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这冥冥之中抓住了观众的消费心理一一同等水平的消费,大多数人宁愿选择环境好的那家。 因此,在与拥有上百家戏院的邵氏兄弟的竞争中,陆运涛并不落下风。
面对陆运涛这个强劲对手 邵逸夫显示出极强的韧性和变 通力。 归 根结底, 电影行业在发展之初尚有巨大的可挖掘空间, 每个人都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开拓市场, 他人的方式则不一定具有普适性。 邵逸夫不用计算就知道, 若采用陆运涛的方式, 旗下上百家戏院将占用一笔巨大资金。这种“少而优” 的精品策略在邵氏兄弟公司 行不通, 邵逸夫需要用市场化的手段撬动院线资源, 他从排片、 宣传、 广告等方面着手,针对不同消费群体设置不同类型的影片, 比如华侨经常光顾的戏院放映华语片, 马来人光顾较多的戏院放映马来语影片,同时采取一系列别出心裁的营销手段进行推广宣 传, 一次甚至推出一项 "剃光头比赛" 活动, 引起不小轰动。
总体而言, 双方虽互不 相让, 但并未陷入恶性竞争的漩涡, 各施所长、 各尽所能地展开一场相对平和、理性的较量。 这一时期, 拥有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的邵氏兄弟略胜一筹。1957年前后, 邵氏兄弟旗下新加坡院线超过 130家,而同期陆运涛旗下仅有50多家戏院。几乎与此同时,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同时出现在两者面前-院线的快速扩张凸显了影片供应的不足, 供需矛盾日益严峻。
邵氏兄弟的片源主要来自香港家族企业邵氏父子公司, 为了解决新加坡院线影片供应紧 张的问题, 邵逸夫与三哥邵仁枚做出一个重要决定, 涉足影片生产领域。 正当他们在新加坡筹建制片厂之际,陆运涛挥师杀向邵氏"大本营"香港,组建国际影片发行公司,同样染指制片领域。
邵逸夫在新加坡拍摄了大量紧扣乡土题材和 时代脉搏的粤语影片, 在东南亚华侨群体极受欢迎; 而陆运涛将西方戏剧与中式伦理相结合, 把一股文艺之风引入香港影业, 令人耳目一新的同时,更大大冲击了邵氏父子公司的阵脚, 最后, 邵逸夫不得不来港收拾局面。
这就是二人在香港发动影业之争前的故事大概, 它掀起了一场纷繁、持久商战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