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 年, 即邵逸夫返回香港前一年, 一家名 叫“国际电影懋业” 的电影公司在香港成立。 这家公司另一个更为著名的名字是它的简称: 电懋。 在香港电影史上, 这个名字将与邵氏兄弟分庭抗礼。
电懋的老板正是陆运涛。
陆云涛新收购了一家名 叫“永华片厂" 的香港电影制作公司, 与他的国际影片发行公司合并, 组建成这家主营国语片生产与发 行的新公司。 陆运涛看中香港影业的人才优势, 大力罗致人手。
电懋成立后, 陆云涛迅 速召集大批与他一样留洋经历的管理者, 从经营管理到内容生产均带上显著的西洋色彩,同时云集了众多有潜力的演员。
值 得一提的是, 与当 时香港电影公司中流行的 “演员为中心”、 “"导演为中心” 理念不同, 陆运涛坚持 “剧本为中心” 的原则,将编剧的地位置于导演和演员之上, 组建了一套堪称豪华的编剧阵容, 著名文人张爱玲就是其中成员。
电懋生猛地闯入香港影业, 成立不到两年便斩获多项大奖,到1958年,年产量已逼 近 20 部。 当 时香港影业尚处于各自为战的粗放局面, 长城、 凤凰、 新华亚洲影业等公司良莠不齐,执着于意识形态, 商业化裹足不前, 因缺乏竞争而了无生机豳。 电懋的出现打破了沉闷格局, 健全的制片体制、 先进的摄制理念和雄厚的财力支撑, 无不展露出一统江湖的王者之姿。
在意识形态对峙的1950年代,邵氏父子公司可能是香港绝无仅有的单纯追求商业利益的电影公司。
邵氏父子公司是邵逸夫二哥邵仁棣一手创办。 邵仁棣与大哥邵仁杰曾在上海经营天一影片公司,采取明星策略,以工业化方式批量生产电影, 平均每50 天即可推出一部新片。 由于天一影片的工业化生产模式冲击了上海电影公司的阵脚,遭遇同 行联合围剿。1932年 “九· ー八” 事变后, 邵仁杰 将“天一"
迁往香港。 不久, 邵仁棣也来到香港,创办邵氏父子公司。
邵仁杰、 邵仁棣一贯漠视政治, 他们在香港继续沿用“天一" 上海时期的经营策略, 大量拍摄发行小成本国语电影, 然而这种“ 小本经营、快速生产”的制作模式并没有在香港取得成功, 由于未能及时转变策 略, "邵氏父子” 生意逐渐惨淡。 电懋成立后, “邵氏父子” 受到其猛烈冲击而举步维艰。1950 年代, 邵仁棣心生退意, 陆续变卖片场, 投身地产。 而在新加坡,邵逸夫正值事业高潮,不仅是南洋首屈一指的院线大亨, 更涉足银 行、地产等资本密集型行业。 邵氏父子公司是邵逸夫南洋院线的主要供片方, 它的衰落直接关系到后者的市场份额。
因此,1957年邵逸夫放下新加坡已取得的事业, 只身前往香港接管邵氏父子,颇有几分身不由己的气概。第二年, 邵逸夫在香港创建邵氏兄弟有限公司, 自任总裁。 他雇佣了一名女秘书, 经人推荐招聘到宣传部主任邹文怀,还把在跨国公司做高管的老朋友周杜文请来做总经理, 搭起最初的班子。 “邵氏兄弟”接管了“邵氏父子"旗下制片业务, 而 “邵氏父子” 仅保留电影发行业务。
邵逸夫不像陆运涛那样挥金如雨,也没有炫目的留 洋经历和教育背景, 但并不妨碍他具备国际化视野和现代化理念。 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富有洞察力的商人, 他又能将这些与世俗民情有力地结合起来。 邵逸夫在片场建设上毫不含糊, 斥巨资向香港政府买下清水湾的一块地皮, 建造庞大的 “邵氏影城”, 拉开阵势要把 “邵氏兄弟” 带入 现代化生产的 “快车道” 。
邵逸夫把全部时间用在工作上,几乎没有任何休闲娱乐, 勤奋的邹文怀自叹不如: “他一天的工 作等于我 们两天的工 作” 。 高瞻远瞩的商业格局、 “接地气"的产业胸襟, 敏锐的商业感知力, 再加上令人肃然起敬的勤勉, 50岁的邵逸夫像一个活力四射的年轻人那样闯入香港影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