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相逢, 邵逸夫与陆运涛并没有一上来便兵戎相见。
一切出奇地平静, 正如暴风雨来临前的夜空, 乌云掩盖了对冲的气流, 闪电、 雷鸣、 风暴·....万物沉寂, 一切还处于酝酿之中。 实际上, 这其中免不了同行竞争的勾 心斗角和无声博弈, 它 们预示着一场更大的纷争。
作为后来者, 邵逸夫需要时间扎稳营盘。 而陆运涛似乎对这个潜在的对手并未产生足够的重视, 而是听从内心的呼唤, 开始大量尝试相对小众的文艺电影, 沿着精品化策略一路绝尘而去。 用不了多久, 他就会为这个决定感到懊恼,但他如此执着于电影艺术, 并无丝毫怨怼遗憾。
陆运涛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唯利是图的商人。 某种意义上,他对电影怀有的艺术野心遮蔽了他的商人身份, 他可以不计成本地生产、 发 行文艺片, 但艺术上的成就并不代表同等的商业成功。 正如冯尼古特所言: “艺术不是养家糊口之道” , 曲高和寡的孤独造诣迎来的往往是世俗世界的不屑一顾。 陆运涛没有抓住“邵氏兄弟” 立足未稳的时机扩大电懋优势, 反而陷入艺术的漩 涡, 让邵逸夫获得弥足珍贵的发展空间,一个强力对手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壮大。
相比陆运涛, 邵逸夫对电影的态度更为纯粹、 直接, 商业片策略也更为坚定一一如果电影不能赚钱, 那么它作为文化产业的存在价值便将大打折扣。 邵逸夫不像陆运涛那样有留洋经历和剑桥学历, 他拥有的是初中毕业一路摸爬滚打得来的直接经验, 以及对世俗社会的深刻认知。
面对一位走“高端精品路线” 的对手, 这种源自现实的鲜活经验, 足以支撑起另一番局面。
邵逸夫奉 行 " 观众至上” 的理念,从剧本、 演员到导演、 摄制、 发行, 一切以票房为出发点, 以观众认可为标准一在这方面,他有足够的判断经验。无论都市言情剧, 还是翻拍经典老片,无不以大投资、 大制 作见长。 对黄梅戏、 古装片、 现代戏, 邵逸夫不遗余力地进行商业化包装, 敏锐而贴切地迎合了普罗大众的消费娱乐需求, “邵氏兄弟" 迅速赶超电懋。
惊觉对手的实力, 陆运涛加大投资力度, 提升影片质量,但在内容上, 他仍坚持阳春白雪的制片路线, 绝不迎合大众的世俗需求。 不过, 他与邵逸夫几乎同时意识到 明星对影片的推动作用,不约而同地掀起轰轰烈烈的 “造星运动”。 到后来, 电懋居然步“邵氏兄弟” 的后尘, 到了为旗下演员量身定做电影的地步。 这样一来,电懋既有的“编剧第一位” 的方针遭遇颠覆。
在残酷的同业竞争中, 在沉重的商业压力下, 没有什么不可改变。 妥协意味着转机。
陆运涛没有给邵逸夫太多的时间。经过一番短暂平静的相安无事, 竞争忽然爆发, 愈演愈烈, 最终上升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所谓“一山难容二虎”, 为了搞垮对方, 双方简直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宁可自己赔钱,也不让对方好过。而恶性竞争的苗头, 正是从挖角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