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法克斯说: " 对于商人而言,来自下属的危险和来自敌人的危险一样多” 。 而当下属转变成敌人的时候, 危险系数无疑会成倍增加。 邵逸夫正是怀着这样的忧虑面对邹文怀的辞呈的。
1970年的一天,邵逸夫约旗下导演张彻见面,以往两人都在半岛酒店喝茶, 这一次却改到国宾酒店大堂。张彻料到“事情机密, 不同寻常”, 欣然前 往。 坐定后, 邵逸夫开门见山地抛出一个问题: “雷蒙打算离开, 是留住他还是放他走?" 张彻 略一沉思,说:“放!
张彻ー个"放” 字, 邵逸夫少了一名得力能臣,平添一个强劲对手,“邵氏兄弟” 遭遇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 邵氏 “影业帝国” 的垄断格局被打破,香港影坛也因此风云再起。
雷蒙就是嘉禾创始人邹文怀。作为“邵氏兄弟” 最初的三名创业元老, 从32岁加盟邵氏任职宣传主任算起, 邹文怀到 1970年已经为“邵氏兄弟” 效力 11 年之久。 这 11 年间, 邹文怀经受冰与火的洗礼,一面扶摇直上, 权柄日增; 另一面,收入微薄, 增长缓慢,43岁这年他终于下定决心,要自立门户。
邹文怀比邵逸夫年轻20岁。 对他而言, 邵逸夫既是老板, 也是老师, 正是邵逸夫把他引入陌生的电影行当, 委以重任, 塑造成统揽全局的多面手。 邵逸夫的电影理念、 商业格局启蒙并影响了邹文怀的商业理念。 时隔多年, 他仍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与邵逸夫见面时的情形。
结识邵逸夫之前,邹文怀是一名年轻有为的记者。 1949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新闻系毕业后,邹文怀来港从事新闻工作,从 “报业大亨”胡文虎创办的《英文虎报》谋得一份体育记者差事, 后来又任职《南华早报》 和“美国之音” 避。
1957年, 邵逸夫从新加坡回港后急欲组建管理团队, 力邀著名 报人吴嘉棠主持宣 传工作,吴嘉棠志不在此, 于是向邵逸夫推荐了邹文怀。
邹文怀和邵逸夫在半岛酒店的餐厅有了第一次会面, 三个小时的长谈, 他最终 “决定跟他做”成为邵逸夫“到香港来第二个用的人"。 第三人就邵逸夫的老朋友周杜文。 邵逸夫担 任董事长, 主管发 行和行政, 周杜文担任总经理, 负责公司运营, 邹文怀为宣传部主任.
陌生领域的新工作一度让邹文怀心灰意 冷, 邵逸夫极力开解, 带着他从拆解、 分析电影剧本做起, 激发了 他对电影的兴趣和热情。 邹文怀是个聪明人,聪明人的共同点是, 容易陷入自我纠结的“死胡同”,一旦解开心结,便可能大放异彩。 邹文怀进步之神速可谓 “一日千里”, 凭借卓尔不群的营销本领,很快成为邵逸夫的左膀右臂。但凡经过邹文怀“营 销圣手” 点化, 影片无不大卖, 也因 此, 他在 “邵氏兄弟” 的地位与日俱增。 从宣传主 任、 制片经理, 一路扶摇直上, 升职为副总经理。 名义上他虽是 “三号人物”, 但实权已然凌驾于周杜文之上。
邵逸夫给了邹文怀自行招兵买马的"特权”, 他任命了不少故交好友进入邵氏, 譬如何冠昌、梁风等人。 这些人均怀才不遇, 在注重人才的邵氏如鱼得水。 邹文怀以此搭建起自己的管理体系, 最后竟到了权倾一时的地步。 张 彻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邵氏事无巨细, 无不先通过邹文怀,或由他亲自处理, 或经他才上达邵逸夫, 所以似乎 任何职位, 都不能体现他的实权。 ”洞悉邹文怀的才能、 抱负和野心,张彻才敢说“放人”。除了金钱, 邹文怀在邵氏获得了可以获得的一切, 事到如今, “邵氏兄弟” 已无法满足他的要求, 邵逸夫也只能放任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