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一个让全世界的银行家、金融家、 投机客、 炒股者们都会心跳加速的地方。 华尔街得了感冒, 全 球都要跟着发烧打喷嚏。 而就在上世纪80年代, 曾有一位华裔美籍商人, 被人称为“华尔街之王”, 这就是蔡志勇。
1929 年, 蔡志勇出生于上海, 其父早年留学美国, 毕业后进入福特汽车公司当推 销员, 后被派回上海担 任该公司的区 域总代理。 蔡志勇随父亲在上海度过了幼年和少年时代。1947年,年仅18岁的蔡志勇便只身赴美留学,先在美国康州的韦斯利恩大学, 后转到美国著名的波士顿大学,1949年取得经济学士学位, 不久又攻取硕士学位。大学毕业后, 蔡志勇进入一个股票经纪行, 担任初级证券分析员, 周薪50美元。 1952年, 他进入经营互惠基金业务的忠诚管理及研究投资公司, 虽然工资和地位都不高, 但证券业的兴起令蔡志勇干 得津津有味。 1958 年, 他看准市场走向, 给老板写了一份两页纸的建议书, 提出另外成立一个基金的主意。 蔡志勇的敏锐和智慧令老板对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 马上采 纳了这个建议, 当年这个基金便赚了大钱。 一份两页纸的建议书, 为蔡志勇带来了 10万美元的分红, 这令他更加坚定了自己从事证券行业的信心。
同年, 蔡志勇升 任总经理。 靠他的金融才华, 该公司的营业利润年增长率高达50%左右。 这种突出的成绩, 使金融界的同行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 蔡志勇开始小有名气。 1965年, 该公司的董事会主席年老引退, 对该公司屡建奇功, 贡献最大, 而且拥有20%以上股权的蔡志勇, 满以为该轮到他来接任, 可以大干一番了, 却不料那位要引退的老主席居然不愿意让他执该公司的牛耳。
蔡志勇颇为愤慨, 当即辞离该公司, 以220万美元的资本自立门户-蔡氏经营及研究公司, 经营互惠基金及投资研究咨询业务, 开始自创大业, 进展顺利、 生意兴隆。
1967年2月,刚刚在华尔街自立门户的蔡志勇, 看准人们不再满足于把金钱存到 银行 吃那点微薄利息的心理,一鼓作气推出五种基金, 令华尔街的投资巨头 们大吃一惊。 而蔡氏公司的曼哈顿互惠基金开市的头一天, 就筹集到资金2.7亿元,刷新了华尔街的最高纪录。 据说这一纪录至今仍无人突破,这使他第一次获得了“拥有点石成金之术" 的美名。
然而, 正如战场上没有常胜将军一样, 商场中也难找出永远一帆风顺的企业家。 没过多久, 美国证券市场衰退,互惠基金 行情下跌。 蔡志勇这样的高手,也抵挡不住华尔街的行情低落,业务上陷入困境。 而且由于他曾锋芒毕露, 对手们,此时也都来挤他的生意。接踵而来的是蔡氏公司和曼哈顿互惠基金的 许多投资者, 纷纷要求退股, 前景茫然, 这使他不得不另作打算。
1968年,蔡志勇急流勇退,将自己的蔡氏公司以3700万美元出售给美国大保险公司芝加哥CNA财务公司,得款3700万美元, 并受聘出任该公司的执行副总裁。 看起来, 蔡志勇的名声下降了, 但实际上在从1965到1968年的三年时间里, 蔡志勇已经从220万美元的本金赚到了3700万美元的卖价一一他确实拥有童话中的金手指。
永远不满足现状, 不断奋斗进取是蔡志勇的座右铭。 他所以能克服重重困难, 不停顿地扩大自己的事业,将财富像 “雪球" 般地越滚越大, 靠的就是这种力量。他在芝加哥CNA公司任职五年左右后, 看到机会来临, 便及时抛出了在CNA公司的股票,成立了自己的证券公司-蔡氏公司。 他终于东山再起了。
蔡志勇还在波士顿、 洛 杉矶设立分行。 纽约是美国及世界金融中 心、 世界最大的 股票市场, 蔡志勇决心在这里与华尔街的金融大亨们一较高低。 他亲自主持业务, 聘请专家做顾问, 大做股票生意, 业务不断发展,很快就成为令人瞩目的金融巨头, 被称为“华尔街之王”。
1978年,蔡志勇又以220万美元的代价收购了联合麦迪逊公司的控股权。 这是一家利用别人资金为自己谋利的保险公司, 从事金融服务业务。 蔡志勇出任董事会主席兼总裁, 随后他又通过麦迪逊公司掌握了一家人寿保险公司, 经营业务不断发展壮大。
由于蔡志勇的出色表现,1982年, 他被美国容器公司老板威廉· 伍德希德看中。 威廉· 伍德希德一心要 将他收至门下, 于是威廉老板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以1.1亿美元收购联合麦迪逊。四年, 从220万到1.1亿-又是一次创纪录的“倒买倒卖” 。 威廉后来曾坦白地说过:“蔡志勇是我们公司整个金融服务部门的'台柱子'。 我们之所以决定高价收购他的公司, 主要是为了把他吸收到我们公司里来。”
蔡志勇自己也感到美国容器公司规模宏大, 财力雄厚, 他不仅可以从出售联合麦迪逊公司中赚到上亿美元, 而且可使自己获得能一展所长的良机。1982年4月,他接受了美国容器公司的条件, 把联合麦 迪逊公司卖给了容器公司. 同时, 蔡志勇还以1800万美元买下了美国容器公司的3.5%的股票,成为该公司最大的持 股人, 并成为该公司董事会副主席, 在美国大企业竞争角逐的舞台上, 占得了一席之地。
在蔡志勇的主持下, 美国容器公司大力发展金融业务, 先是买下了美国运输人寿保险公司价值1.5 亿美元的股票, 接着又收购了一家互惠基金公司和一家兼营抵押及银行业务的公司, 并投资2亿美元, 扩充这些公司的业务。 蔡志勇上任的第一年,容器公司在金融业务方面至少投资了5亿美元, 并准备在1986年前投资增至10亿美元以上。在他的努力下, 美国容器公司的业务 状况迅速好转, 营业额与利润大增。1986年, 该公司又推举蔡志勇出任董事会主席。
这一消息引起了华尔街的震动, 美国很有影响的金融经济报纸《华尔街日报》报道了这位大名鼎鼎的华裔金融家将要荣 任新职的 消息: “在过去四年中, 已将超过 10 亿美元的资金用于多种金融服务事业的美国容器公司, 任命现任该公司董事会副主席、 前互惠基金经理蔡志勇为该公司董事会的首席执行董事和主席。” 接着, 美国不少报刊纷纷介绍了这位金融奇才的事迹。1987年2月1日,他正式接替了年满65岁的威廉·伍德希德,成为该公司的最高负责人。
由于蔡志勇在金融、 股票和证券事业上的巨大成功, 他被纽约华埠策划协会评为1985年美国华裔风云人物。敏锐的眼光、 果断的作风, 是蔡志勇驰 骋于金融市场的重要 法宝。 每当手中的业务不具吸引力时, 蔡志勇总是果断地挥剑除之, 去捕捉新的机会, 而不是一味地消极等待。 正因为如此, 蔡志勇才能一直处于主动的地位, 在金融市场上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