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敌山钢
2008年3月,注册资本为100亿元的山东钢铁集团在济南揭牌成立,对济南钢铁、莱芜钢铁和山东省冶金总公司所属企业的国有资产进行了重组,成为山东最大的省属企业,总资产为850亿元。
山钢第一个5年发展规划中的一项是,在日照建立一个产能为2000万吨的临海钢铁精品基地,以实现山东省钢铁工业发展重心由内陆向沿海转移的战略。这2000万吨的计划当中,包括新建项目 1500万吨,一期二期分别为1000万吨和500万吨,实现这一目标的办法只有一个:重组日钢! 这样一来,民营钢铁巨头日钢和国有钢铁新宠山钢在日照“撞车”了。 山钢当初想一举吞下日钢,但“杜双华拒绝被山钢吸收,他甚至想反过来吃掉山钢”,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这也不是没有可能,与规模和利润均加速增长的日钢相比,山钢盘子虽大,利润率却搬不上台面,2009年上半年,其旗下的济南钢铁和莱芜钢铁甚至出现巨额亏损,共失血13.62亿元。 按照“大鱼吃小鱼”的市场逻辑,被重组的日钢其实算不得“小鱼”。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院教授许中波直言:“这是一场小鱼吃大鱼的怪戏。”
日钢本能的第一反应是:抵触。 双方的明争暗斗由此开始,杜双华在日照五年的坦途也开始受到掣肘。 在节能减排、信贷规模、综合治理等方面,有关部门频频“关心”日钢,使杜双华非常不爽,但他并没有“硬碰硬”。2008年汶川地震后,杜双华慷慨捐出1.5亿元,自那以后,这个原本鲜为人知的民营企业家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 日照市委的一位官员曾坦承:“可以说,日钢通过捐款大大增加了与山钢对峙和谈判的筹码。”
2008年11月12日,重组意向公布仅一周后,杜双华通过其控股的Hap-py Sino International Limited,以场外增持方式购人香港上市公司开源控股4.4亿股(占开源控股6.18%)。同年12月1日,杜双华再次以相同方式将开源控股股份增持到9.92%,共计7亿股股份,成为开源控股最大股东。
由此,引发了市场对“杜双华对抗重组转移资产”的猜疑。 一位山东省某国有钢企管理人士也提醒记者:“这有可能是杜双华为提高重组谈判筹码做准备,要么进行资产转移,要么提高资产价值。”
2009年1月开源控股的一系列资本动作,为杜双华将日钢资产借壳上市提供了明证。1月16日,开源控股再以公告方式宣布,将以52亿港元的总代价收购香港誉进发展有限公司的全部已发行股本一一誉进发展间接拥有日照型钢30%权益、日照钢铁30%权益及日照钢铁轧钢25%的权益。收购完成后,钢铁业将成为开源控股另一大主业。
杜双华也在1月16日的声明中称,开源控股与日钢的注资交易,一方面“对日照钢铁进一步扩展海外资源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有机会与在内地拥有广博的人脉关系及独到的商业眼光的翼时先生(开源控股主席胡翼时)合作”。
工商资料显示,2007年4月,胡翼时出任开源控股主席;2008年6月30日,开源控股收购天津市供热发展有限公司49%间接权益及额外5%托管权益,至此,开源控股的主营业务同时改为热能供应,并“进一步认定未来发展工业的策略方向”。在港股里,开源控股并不具知名度,关于该公司的分析报告更是寥寥无几,其业绩也为“连续亏损”。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为20.48亿港币;截至2008年6月底,公司股东应占亏损达7935万港元;截至2008年底,公司股东应占亏损达1580万港元。
关于增持开源控股股份一事,杜双华当时对媒体的解释是,“才8000万港元,能转移什么? 主要是京华创新集团和这家公司有多年业务往来。当时想让京华焊管进去,但我们又觉得影响力不够,还是让日钢进去了”。但“借壳”之举,无论是有心还是无意,都与重组产生了直接关系。“资产评估原计划在今年2月底、3月初结束,但开源控股中途的注资公告,打乱了山东钢铁集团的计划,重组期限也一延再延。
自今年1月份以来,山钢谈判团的重点已放在如何解开这个资本化的结。”山东省某国有钢企管理人士表示。
杜双华在“日钢资本化”这一回合中,最终占据上风。2008年6月11日,开源控股发布公告,公司以52亿港元收购誉进发展全部已发行股本已于5月29日完成,誉进发展已正式成为开源控股的全资附属公司。
注资成功后,日钢方面否定了“转移资产”这一说法,“不存在资产转移,开源控股盘子那么小,放不下整个日照钢铁,重组依然在推进当中”。虽然“巧合”得当,但上文中的山东省某国钢企管理人士认为,杜双华将日钢部分资产资本化后,显然大大增加了山钢重组日钢的难度,而且,不排除杜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加大山钢重组代价。
钢铁专家许中波当时也认为,山钢重组日钢,难度已超出当初的想象,如果单凭市场化手段,重组甚至没有预期。
杜双华将资产打折装入开源控股,不排除其以后利用该平台进行资本运作,如果开源股价未来上涨,山钢将付出更多重组成本。
事情突生变数。 开源控股宣布注人日钢约30%资产成功当天,6月11日,国家环保部紧急叫停日钢投资78亿元的热轧板带配套技改项目。“不符合《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中'新增生产能力要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相结合,原则上不再大幅度扩大钢铁生产能力'、“沿海深水港地区建设钢铁项目,高炉有效容积要大于3000 立方米,转炉公称容量大于200吨'的规定”,是日钢热轧板带配套技改项目此次“遇难”的主因。
资料显示,被责令停止建设的日钢项目,主要包括6台180平方米,2台360平方米烧结机,8座1080立方米高炉以及2150毫米热轧带钢生产线一条。当时除2150毫米热轧带钢生产线基本建成未投产外,其余主体设备均已建成投产。杜双华接到环保局通知后匆匆赶回日钢“检查卫生和设备”。
紧接着,日钢热轧板带配套技改项目停止建设。
据了解,在环保部责令日照钢铁项目“停止建设”之后,6月16日,环保部督导组到达日照,“环保部环境监察局局长在(山东)省环保厅一位副厅长的陪同下,进行了现场督查”。“只说停建2150,其他的(8个高炉)没有说。”赵永钦表示。经过现场督查,督导组认为日照方面“认识到位,措施到位”。
据一位山东省钢铁行业人士介绍,在日照钢铁热轧板带配套技改项目中,2150项目仅作为最后的成品生产工序,而与其配套的烧结、炼铁、炼钢等系统都是不可缺少的,按照其8台1080立方米高炉的规模估算,产能在700万吨以上。 据记者从日钢内部人士了解,该项目对日钢确实“很重要”,是日钢三大系统(炼铁系统、炼钢系统、轧钢系统)之一轧钢系统的主要基地。
但在钢铁业打拼了半辈子的杜双华,如何不知道这其中的游戏规则?一位日钢人士告诉记者,“日钢自建厂以来,就非常注意环保工作,还派人专门跑环保手续。截至2007年,公司在环保方面投资了六七个亿,近两年投入更大”。
记者获得的一份日钢内部报告显示,2005年12月,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对日钢1580毫米热轧带钢工程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评价: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1580毫米热轧带钢工程建设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符合山东省和日照市的地方总体发展规划;2006年1月国家环保总局对投资项目给予环境评估,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3月31日以环审[2006]150号文件对该项目予以环保批复。 2006年8月,山东省环保局按照国家国家环保总局的批示对炼铁、炼钢等项目给予了环保批复。 此外,日钢在报告中称,“整个公司生产用水循环利用率97%以上,吨钢耗水量1.67吨左右”。
关于2150热轧板带配套技改项目,日照钢铁方面曾于2007年4月份开始补做环评,承担评价工作的环评机构是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和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该项目环评报告2008年10月份完成。“当时环评文件已经报到环保部,处于审批程序之中。”但是,随后山东钢铁正式组建,为了配合日照精品钢铁基地计划,“市里、省里都说不让建了,就停了下来。”上述日照钢铁人士解释说。
日钢于2003年建厂,那也是中国钢铁业的大跃进年代。 当时,像日钢这样未经审批就动工的项目“不计其数”。 如今回过头来看,日钢与当时国有体制之外千千万万“野蛮生长”的民营钢企一样,经历“先上车、后买票”的苦干阶段后,才最终见着阳光。
但在山东省某国有钢企管理人士眼里,这场“环保风暴”迅猛得出乎意料。“其实年初省里就在讨论环保问题,国家环保部下令后,山东省政府相当重视,迅速下发限期改正通知书,责令两家钢企项目停止建设或生产,并派出督查组赶赴潍坊、日照督导落实。”
但日钢幸运地获得了环保部的“区别对待”。环保部的处理通知显示,对日钢的处理决定是“责令该项目停止建设”,而对潍坊钢铁的处理决定则是“责令该公司500万吨钢建设项目停止建设,责令未经环评审批已投运的项目停止生产”。
此次环保事件只影响了日钢的新建项目,并未扰乱日钢的正常生产进度。 钢铁专家许中波认为,环保部对日钢和潍坊钢铁进行“区别对待”,主要是按钢铁产业政策,并结合山东省政府建设日照精品基地的产业规划所做出的决定,同时此事也给日钢一个警示-日钢如果还有机会单干,几乎没有继续扩产的空间。 正如日钢集团秘书处副主任方磊对媒体表示的,“在中国,没有政府支持,企业是办不成的。”
此话在钢铁行业尤为应验。 日钢、铁本、建龙、沙钢等民营钢企,或者功成名就,或者功亏一篑,但相同的一点是,这些曾经时事造就的英雄,在这个大变革的年代无一脱离过此条规律。
面对重组,杜双华曾镇定自若地说,“这也是做买卖嘛,有什么不可以?我有什么好烦恼的?”如果不是这次“环保风暴”,杜双华可能仍然不会在这场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博弈中让步。 山钢作为山东省国资委下辖的一个国有企业,其背后是山东省政府强大的政权力量。 面对强大的公权力,杜总也明白“胳膊拧不过大腿”的道理。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宏观政策足以决定一个企业的命运。 日钢不得不接受重组。及至2009年9月6日,山钢与日钢终于正式签订重组协议。 这看起来像是一个双方妥协的结果。 在新日照钢铁中,山东钢铁持股67%,重组方案中还包括一个“过渡期经营协议”,杜双华及其旧部将租赁日钢继续“自主经营”一年左右。
在重组大方向尘埃落定之后,2010年元旦之后,杜双华对日照钢铁全体员工发表了这样的新年祝词。
他说:“可以说,重组一事从2008年夏季破题以来,我也曾彷徨迟疑,也曾难以割舍,其间也经历了一个由迷茫求证到认可理解再到欣然接受的过程。”“促使我形成这一认识的,一为'势'、一为'利':大“势'所趋,日照钢铁只有顺应行业产业集中、结构调整的趋向才能长久发展;“利'之所在,作为一名经营者,利益得以保障,合作互利双赢,自然会落笔成约。”根据他的新年致辞,在2009年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处在重组漩涡中的日照钢铁“年报”依然鲜亮。
2008年12月份,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日照钢铁月度亏损8亿元人民币,而在2009年2月份,日照钢铁“在同行业率先实现扭亏为盈,放假员工95%以上在个人自愿的基础上重新返回了工作岗位”。杜双华说,2009年日照钢铁产钢1200多万吨,实现销售收人360亿元,利税超过70亿元,上缴税金超过30亿元。 这意味着日照钢铁在“风雨飘摇”的动荡之年,仍然有30亿左右的年利润。
在有限的租赁经营期间,杜双华仍然可以获得丰厚利润回报。这应该是杜双华所说的“利”的内容之一。“作为(山东钢铁集团日照公司)一家股东,我们将在可以预见的期限内租赁经营日钢资产,这是集团从未有过的尝试,也是企业重组并购中的一个全新案例。”杜双华说。
对“势”而言,杜双华曾说,日照钢铁确实是先天不足,建设初期大干快上,有些项目没有得到完整的立项、环保批复就仓促上马。“从全局来看,我们不属于科学发展观的序列,只是时势造英雄,一个特殊的团队在一个特殊的环境和一个特殊的年代,干了一项特殊的事业而已。”
看起来,杜双华还将继续在这个游戏里,只不过目前他把局收到了河北老家。
在日照钢铁这扇门被关上之后,杜双华正在打开另一扇窗-洽购石家庄钢铁。 在老家河北,杜双华期待打造另一个“钢铁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