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之痛:民企抱团买矿

2019-12-1712:38:06铁矿石之痛:民企抱团买矿已关闭评论

随着铁矿石涨价,国有大钢铁企业纷纷提价,将成本压力向下游传递。

然而处在夹缝中的民营钢铁企业则举步维艰,希望寻找突围之策。2006年6月29日,一艘装载了17.5万吨铁矿沙的巨型散装货轮从澳大利亚首航归来,在宁波北仑港卸载到8万多吨后抵达沙钢码头。 这艘被命名为“沙钢1号”的货轮相当于30片标准篮球场大小,最大载重量为17.7万吨。日本第一中央汽船株式会社为沙钢制造了这艘船,并签订了10年的长期矿石运输合同。 与其他的国内钢铁公司一样,因为铁矿石,沙钢也被强行裹挟到一个全球化的熔炉之中。 在全球能源与资源行业,中国被称为“饥饿之国”,沙钢则是提着钱袋在全球奔走的“中国买家”之一。

与购买蒂森克虏伯的“凤凰”钢厂不同,这一次,沈文荣与沙钢又体验了另一种全球化,但这是被动的,甚至是无奈的。 购买全球75%铁矿石的“中国买家”还没有形成有力的定价权,“中国价格”也没有出现。 对于铁矿石价格连年的上涨,民营企业感受的成本压力更为明显。

“国内民营钢铁企业多数没有矿山,而且由于规模普遍较小,很难拿到长协矿,只能长期吃贸易矿。”中国联合钢铁网钢材频道分析师牛魏解释,在成本压力越来越大的境况下,最先倒闭的就是承受能力弱的小钢铁厂”。

许多中小钢铁厂只能买到二手,甚至三手的矿。”加拿大HATCH工程咨询公司(贺氏)专门负责钢铁业务的咨询师王英武介绍:“在现货矿长期处于高位运行的状态下,再经过贸易商几次倒腾,小钢铁厂最终拿到手的价格肯定要比协议矿高出许多。”

中小钢企采购的贸易矿价格比到岸价高出多少?牛魏说,一般要高出100~200元/吨,甚至更多,幅度主要依据渠道的不同,差别会很大。

代表中国钢铁行业去和三大铁矿石商谈判,宝钢和钢铁协会在谈判桌上的表现并不让人满意。 民营企业认为他们的利益被忽视了。“他们没有应变的能力,也不可能应变,应该选择对中国最有力的战略,但他们做不到。”沙钢老板沈文荣抱怨说,在谈判桌上,没有人为沙钢这样的民营企业说话。 今天的沙钢对铁矿石有了越来越旺盛的需求。 沙钢集团进出口处处长王兴红说,2005年沙钢进口矿砂1200万吨,2006年是1600万吨,且每年都在递加。 而在6年前,沙钢对铁矿石的需求量几乎为零。 当时沙钢生产工艺以短流程电炉炼钢为主。 电炉吃的是废钢而不是铁水,废钢主要来自美国。

现在,在距沙钢码头500米左右的位置,一座座由切碎的机械设备和家电外壳购成的钢山依然随处可见,沙钢的工艺已经转变为短流程与长流程相结合,它们仍然不会被遗弃。

事实上,早在2004年,沈文荣就开始了向上游铁矿石资源的整合。

2004年初,沙钢集团与武钢集团、唐钢股份、马钢股份联合世界三大铁矿石公司之一一一澳大利亚BHP 成立合资公司,合营澳大利亚Jimblebar铁矿山,按照投资比例,沙钢由此可以每年获得平价矿粉300万吨。

2007年,沙钢又收购了英国斯坦科控股公司(Stemcor)旗下的澳大利亚萨维奇河铁矿90%的股份。该项目又称AMB项目,通过这个项目,沙钢2008年又收购了澳大利亚一家上市公司Grange Resource,该公司拥有一个储量8亿吨的磁铁矿。“这等于说我们在澳大利亚有了自己的生意,我们收购的矿山都已经开始供应铁矿石了,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扩展。”

目前沙钢的矿砂100%需要外购,进口比例为90%。着急的不仅仅是沈文荣,还有很多的国内民营钢企。

沈文荣不无骄傲地说:沙钢差不多是中国最早走出去收购海外铁矿石资源的钢铁企业。

据统计,目前全国民营和民营控股钢铁企业合计钢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在一些钢铁大省则达到70%左右。

在2002年至2007年5年间,中国增产的钢铁里2/3来自民营企业。然而,民营企业一直得不到有力的政策支持,发展空间被大大压缩,并且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之间的界限难以跨越。 某民营钢企内部人士表示:“我们也想合作,但是国企不带我们玩啊。 其实统一不应该以所有制形式来区分,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都是中国的钢铁企业。 但是地方政府也好、企业也好,都有不同的角度,合作起来一直有难度。”

全国工商联冶金商会常务副秘书长耿炳玺认为,国内钢企分兵作战的现状一直令人担忧,不仅在议价上势单力溥,而且总体来讲中国企业在海外控制的矿石资源并不多。 “一旦大家形成合力,首先最明显的好处就是能买到长期协议矿,这比现货买卖便宜很多;其次采购之后互相之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协调;再次,如果中国钢企去海外办矿,更需要一起合作。

2008年,沙钢集团牵头,联手河北国丰钢铁、德龙钢铁、江苏永钢集团等十余家规模比较大的民营钢铁企业,组建了民营钢铁企业联合体,名字叫全国工商联冶金业商会,与纯国资背景的运作模式截然不同。 中钢协的成员是首钢、宝钢等国有钢铁企业,江苏沙钢集团董事长沈文荣成了冶金商会会长。

在中国国内钢铁企业中,沙钢对资源的控制力排名并不突出,但2008年9月24日,包括江苏沙钢、复星集团、永钢,河北国丰钢铁在内的十几家民营钢厂,开始凑在一起研究组建联合矿产公司,并达成初步合作框架。新公司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出海买矿。 但这个拥有5000万~6000万吨钢产量的联合体,迟迟没有获得批准。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钢企加速海外投资进程显然可以避开“进口高价铁矿石和钢材出口关税上调两头受挤”的局面。另一万面,国外钢企跨国并购愈演愈烈,也给中国钢企走出去施加压力。 收购海外资源一直是中国大型钢铁企业的愿望,自2000年以来,就有中钢、首钢、宝钢以及鞍钢等大型钢企开启海外拓展的步伐。 而海外投资对于尚处于一盘散沙的民营钢企又谈何容易,因而联合也就成为必做的功课。

工商联冶金业商会副秘书长耿炳玺表示:“万事开头难。 首先是要联合起来,然后通过合资公司先买矿,再办矿,由易到难一步步走。 而走出去之后还会面临很多问题:资金、办矿的经验、法律等具体细节都需要研究。”

在国内民营钢铁巨头等待审批的过程中,另一家民营资本的联合体也开始了海外抱团买矿之路。中矿联合基金(以下简称“中矿”)是2009年年初由清华矿业同学会发起,联合了国内外优秀矿产企业及金融资本,瞄准的正是海外的投资机会。

在中矿成立前,清华矿业班(由清华大学举办的研修班,学员为矿业相关行业高管及矿业金融投资高管)的300多名同学手中已拥有1000多个矿权,手上也有不少钱,但就单个企业来说,各有各的困难。

金融危机背景下,很多国际矿业资产价格偏低,给了他们投资海外的好机会。 于是,很多民企把钱放在这个基金中做启动资金,其目标是筹集100亿人民币或等值外币。 目前,首期5亿元启动资金已到位,并开始投资工作。

在中矿董事长郑智看来,他们这些民资联合起来在海外投资,和央企的“国家队”有着明显不同。 郑智说:“包括中铝在内的一些大型国企,动辄就要控股,总喜欢做大。 这种控制的心理会让对方产生敌对感。其实,不管多少,先参股,抱着合作的态度让人家慢慢接受,有何不可?我们一点点做,不求一口把对方吞掉,最后会发现总量是惊人的。 要有这种心态。”

民资这种参股合作的心态,一方面反映了民资灵活的手法,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其资本实力不及央企的尴尬。

中矿在2009年6月人股加拿大Amazon Potash Corp.,投资500万加元,获得了其矿山4%的股权和20%的承销权。

而这20%的代销权意味着,中矿可以以成本价获得部分产品。 在签合同时基金总经理冯立还发现,他们是获得代销权最多的一方。 目前钾盐主要销往中国、印度和巴西,获得了这部分产品的代理权,也就有了价格发言权,是战略投资重要的一步。

在冯立看来,最重要的并不是要去控制矿山,而是要其产品。否则,会引起对方的警惕甚至敌对。 冯立提到,其实这家公司之前也与中国国企接触过,但这个项目还处于勘探阶段,国企认为风险高,拒绝了投资。 但确定了储量后,国企还能不能进入,以什么价格进入,进入后能不能拿到代销权都很难确定,中矿选择了前期进入。

民企抱团出海,大多扮演了“小买家”的角色,其背后的原因是资金来源的障碍。一方面,2008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危机让许多资源价格都暴跌了一半,国外一些资源型企业资金链骤然吃紧,被迫向外界低价出售股权。 金融危机在冲击国外企业的同时,也沉重地打击了中资公司。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差的民营企业,在“寒冬”里比大型国有企业感觉到了更强的“冰冻”。当时,资金成为制约民营企业最大的瓶颈。2009年与华菱集团达成交易的澳大利亚第三大铁矿石生产商FMG,2008年有意向沙钢集团出让部分股权。

迫于资金压力,沙钢集团最终放弃了入股。

另一面,民营企业的跨国出海并没有国内银行的强大资金后盾。海外资源收购所需资金是一般企业难以承受的,即便是大型国有企业一般都需要银行的支持。“民营钢铁企业联合体购买长协矿的资质和资金,都要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否则组建起来也没有意义,如果是购买铁矿石还好说,但如果是投资矿山,动辄都是上百亿的资金,没有银行的支持,民营企业难以承受。”耿炳玺说。

国内企业投资海外资源,多以国家政策银行贷款为主,商业银行鲜有参与者。 而政策银行贷款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这意味着民营企业银行贷款途径并不顺畅。 即便冲破了重重阻力,得以成功投资海外资源,出现在民营企业前面的也并非是康庄大道,一系列问题将接踵而至。 由于对投资国政治环境、人文环境的陌生,各种风险将成为摆在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面前很难逾越的障碍。

事实上,在目前,民营企业在国内自身的生存也颇为艰难。 实力原本就相对弱小,一旦出现金融危机等非正常因素,使得投资资产大幅贬值,或汇率巨幅震荡,缺乏后续资金支持的民营企业可能会立刻陷入瘫痪。 但是以中铝公司、五矿集团为例的大型央企却很少受此因素困扰,资金对于它们而言不是最大的问题。

即便投资的资产出现巨额亏损,由于能够获得大量的银行贷款支持,甚至得到相关部门的注资,这些企业往往能够逃过劫难。中铝公司第一次人股力拓时,股市的缩水让其投资亏损了2/3,导致资金链压力骤增,却仍然有“实力”以更大的资金规模二次入股力拓。

“民营企业投资中一旦遇到问题,往往孤立无援。”耿炳玺说。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